我就直接开门见山建议题主去甲方。首先即使在大环境不景气的2016年,能力突出,项目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依旧是稀缺资源,这点大家可以从各大招聘网站、app、以及猎头那里得到这个讯息,并且职位提供的薪酬待遇都还行。虽然建筑行业已经过了巅峰期,属于夕阳行业,但这行毕竟牵扯的面太广,和银行、钢铁、土地财政等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国家也不会让房地产一下子猝死,也许我们还能在垃圾桶里翻出点残羹剩饭。再者甲方并不是我们职业生涯的终点。看看甲方设计部人员的组成,有毕业后就一直待在甲方的嫡系,有年龄大了想来甲方养老的老司机,但更多的是设计院培养成材后转过来的青壮年主力军。这其中也有不乏类似我这种为了在设计领域更进一步,而潜入甲方的卧底。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少我在甲方的三年中,确实获得了很多在设计院相对单调的环境中无法接触到的行业经验。自身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甚至技术能力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对问题的看法不光局限在设计方面,而是多角度从甲方、从总包的视角去看,你会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细节。最终当我回归设计行业时,这些经历能让我在和甲方的沟通过程中游刃有余。所以我建议题主为什么不去试试呢?下面说说我自己,我也面临着职业规划方面的抉择,而且市场上结构工程师的需求量远不及建筑师。按理说我更头疼。1 继续待甲方:但结构专业在房地产的上升空间非常有限。那么我会考虑去读个建筑专业在职研究生,如果全日制当然最好,但是我不得不顾虑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2 回归设计:分三条路(一)回国内设计院的话,等我把岩土工程师拿下后,以结构+岩土证书为资本回归,人证合一也避免国家逐渐规范市场后的挂靠风险。而且我在甲方的工作经验也是一种优势,能够帮助到设计院决策层。(二)创业单干,严格说不是单干,至少以现在的模式来说,必定需要建筑师带头,企业多半是合伙人模式。但也不排除国家对建筑市场注册制度的改革,向国外靠拢,结构专业也能以事务所的形式单独面向市场。(三)外资公司,这可能是最实际的一条路,毕竟我熟悉咨询公司里的一套东西。不管从感性还是理性上讲,都更倾向于老外的模式。但类似arup Aecom TT只有在北上广深、或香港等地的总部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离开重庆,对家庭方面不管是两地分居,还是购房都非常有压力。3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是凡人也不能免俗,一直想去试下IStructE,前提条件是要有老外认可的某些教育体系的学历。当然国内过了一注也有机会考ISE,不过我不太想走这条路,还是老老实实出国去读书,这是另话了。4 转行,这是当下知乎里建筑行业中最热门的话题,而且几乎都是向互联网IT方向转。但我省视自己,作为一个前文艺青年确实是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曾经我和太太聊天,说要是我们都失业了,就在家里办培训班,我教长笛,你教书法,再者晚上也可以去酒吧,西餐厅驻演,挣点外快。不过我倒是很多年没有摸过长笛了,水平肯定一塌糊涂。其实世事无常,也许将来我走的路是现在无论如何都没预料到的。如同伊利丹说的“你永远没准备好”,而我们所要做的如少先队员般回答“时刻准备着”。
最近在思考一些行业的问题。首先建筑设计这个行业非常的小,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非常的差。别看国外一百来号人就叫大事务所,国内大的设计集团有上千号人,但是这个行业占整个建筑行业的收入比例是非常低的。简单对比下目前上市公司市值和业绩就知道了:2016年3月31日最大的民用设计集团:现代设计(华建集团) 市值 59.93亿 2015年营收20亿左右 净利润1.48亿最大的建筑装修公司:金螳螂 市值 300.98亿 2015年营收186亿 利润19.1亿最大的建设集团: 中国建筑 A股市值 1710亿 2015年营收 利润 225.7亿设计行业的利润还没有到建筑行业的零头。现代集团的业绩还不如将所有员工辞退,把它旗下办公楼拿出来出租来得多。而这已经是08年以来,集团业绩最好的一年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营收和利润比太低,说明人工支出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这种情况下,整个设计行业从大到小,抵御波动的能力只有降薪+裁员一条路。这条路欧美也存在,设计行业的流动性特别大,工资特别低,这是这个行业所特有的情况决定的。因此,如果想要稳定+工资比较高,我觉得比较合适的路子是向上游发展。比起设计行业,房地产公司是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人力成本不会占太多比例,即使遇到下行周期,也不会通过大规模减薪+裁员来应对(当然会存在直接倒闭的风险)。另外可以考虑的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可能性(从增量市场往存量市场发展)。这条路以后会比较好,但是目前前景不是很明朗。可以考虑的方向有:REITS,幕墙保温,节能监控,互联网家装(这块产业很有可能要超越建筑设计,1000户家装就对应1-2亿营收了,有1w户家装就超越现代了),立面改造等等。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各种构建的老化和城市的升级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翻新和日常维护。这块以后会是一个很大的存量市场
大型设计院先保证这个恶劣市场不翻船的前提下,我会比较倾向于两条路:1)有前景方向侧重的所,累但是值。我是景观的,除了节能建筑不知道还有什么很火,哦,我喜欢som那个空气净化室内绿化的方向。还有很多室内的方向也不错,比如偏儿童的,偏健康的。还有偏市政的这几年行业比较坚挺。走这条路就是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具有坚挺上升市场具体方向的专家。仔细研读下昨天出台的意见,这些方向可以至少坚挺到领导换届。我相信在行业洗牌的下一步,要么规模,要专业,要么关系,否则活不下去。关系其实不够铁都没啥大用,所以除了你未来老婆还可以努力一下,其他其实都不够靠谱。这条路的选择可以帮你保证2个半:规模+专业,并经营一个微弱的关系。2)很清闲的所,穷但是闲。可以考虑副业补助,可进可退。主要看自己的资源。如果有自己热爱的,也可以考虑副业追求。有合适的市场人脉和搭档,可以自己搞些项目。好的大院对你接项目也有利。我也认识我们毕业学生进了大院,兼职开公司做创意产品的(这年头工设现状和前景就是比我们好啊,特别搭上人工智能)房地产的风险太大,我个人是抵触的,但这个因人而异,看题主是什么类型的决策者。但赢面也可能比较大。我们08硕士毕业的,经济上最好的都是去了地产的,是数倍的好。现在风险更大了。当然风险要看收益才能做结论。所以第二个决策考量就是,多大的边际收益值得冒这个边际风险。看地产开什么薪资吧。比如如果给开100万,那还是值得冒险。大不了损失几年嘛。如果就40万出头,只是清闲一些,我觉得风险大一点,但可参照第二条路走。
我在设计院工作8年,甲方5年,现已辞职做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手机打字,篇幅有限。回答过几次问题,没有存在感,所以这一篇依照心情随时删除,希望你看得到。你的问题实际上很多同行已经、正在、将要面对的,在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十几年中,设计人的晋升通道是一样的,对行业中的佼佼者是始终开放的。遗憾的是,由于市场的急剧萎缩,高级职位的提供也在萎缩,但可以胜任高级职位的劳动力数量却在持续增长。个人瓶颈期出现在建筑业衰退中的我们,当把视线从计算机屏幕转移到人力市场时,惊慌的发现,即使我们多么有才情,也无法保证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所以,请认清现实,如果你有各种债务压力,房子车子孩子,求稳为佳。即使在帝都,也有很多设计企业在解散、裁员、降薪。我只希望去产能的速度再快一些,只有产能去化到位,劳动力供给小于市场需求,我们才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最后,京津冀也是概念,一如环渤海,正确看待。甲方也没那么多应酬,你只是技术人员。
我一向认为,建筑业这个以实践为主的行业,十年应该是一个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就是:能力强者上升,能力弱者下降。这个情况,不论你是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不论你是在国企,还是私企。你也说到,跟你年纪差不多的人,已经是总,是长了。那么你是不是应该自己想想,为什么自己还是这个样子?你说你比较喜欢做设计。好吧,我相信你的长处和发展方向是技术,那么你的技术到底在什么样的一个程度?是你能出一个让业主方比较满意的方案,减少后期的修改次数?还是你能把施工图做得很详细,减少在施工中扯皮的情况?还是你的设计有新颖的解决方案,能够减少业主的投入?你要相信,老板能混成老板,毕竟有他的道理。你是什么样的人,能力在哪里,他们是可以看得出来的。最后再不客气地说一句,十年了,还在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方向的人,基本上也就这样了。对不起,语气重了些。请见谅。
建议:私有大院,有职位再动,没职位就别动了,干一样的活,哪儿都一样,做生不如做熟。国有大院,能进大项目组,减薪也干。积累两年项目经验再说。最不济将来出去职业履历也漂亮,再谋更高职位也容易些。去地产,要调整心态。只是份职业,要摆平的是事和人,做到什么是次要的。要摆平,摆平,摆平,懂就懂的,黑黑。有钱有闲,干这行,不老,难平衡。或者干脆休息一年半载,锻炼,泡妞,闲逛,画画,做菜,结婚,生子,都可以。回头再看看,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这就是生活,设计也就是现阶段的一部分生活,有点操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