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的杨贵明高级工程师解释道:“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由观测资料的疏密决定。而我国现在的探空观测站一共只有100多个,折合每200多公里才有一个探空观测站。云的生命很短,一块大的雨云可能会在10公里内将雨降完,而雨没有降在观测点上,就观测不到。不仅探空站在空间上稀疏,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每天只有早8点和晚7点两次升起探空气球进行观测,其他时间仅靠地面观测站进行观测。而探空气球升起时没有遇到云,就无法预报。”
你只会记住不好的,准的时候你觉得正常不去记,不准的时候就记住了,尤其是下雨或者没下雨,你会抱怨带不带伞的问题。城市太大,诸如北京,海淀下雨的时候,丰台一片晴朗,你让他怎么报?降雨不是按照我们分配的区域来的,所以一个区域间也有不同的天气。预报结果是概率事件,诸如降雨概率这货就是这么产生的,不过大多数人疑惑什么叫降雨概率70%?所以有些地方还是降雨或不降雨,完全是概率的事情,只不过说了具体的东西反而有些人不知道,只好按照一定的概率说降雨。
天气预报与实际情况是有差别;比如某年7月13日,预报柳州有大到暴雨。实际情况就是一个大晴天;与事实不符。降雨和降雪与云层的水汽和温度密切相关;降雨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水汽加上弱冷空气的渗透,在夏季可能是这样形成对流性降雨或锋面降雨。锋面降雨主要是下在迎风坡不在背风坡;而对流性的降雨是下在局地的,通常降雨强度较大。而冬季下雪需要大量水汽和合适的温度;通常来说是零下10度到零下2度就能下雪,雨雪混夹壮态是2到7度。
现代网络越发达,通讯手段越先进,远的或者近的,都能很快得到某些地方的天气实况,预报不准的,特别容易记住,是大晴天预报大晴天的一般印象不深刻,也觉得理所当然。另外网络越发达,人们对于预报的准确率期盼越高,就像我们现在的矛盾发展与向往的美好生活的矛盾。天气预报还受观测资料误差的影响,测站的密度不够大,数理方程只有简化后才能模拟计算产生误差,以及强天气的局地性强等原因。
原因是我们现在对天气预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关注度越来越高造成的。天气预报只是对天气云图走势的分析和预测,只能总体上预报,不能预报到每个很小的点也是正常的。比如今天北京通州地区有暴雨,那么我们不能说整个通州地区都 是暴雨吧,在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一定也会有不下雨或者不是暴雨的地方,你说呢。
天气预测的大概过程是这样的:从各处的气象站、观测点得到相关的各种数据,然后把这些参数放入气象学家设计好的数学模型中,通过计算机计算出预测结果。这个计算量是相当庞大的,因此在计算机出现以前完全不可能做到。所以预测准确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数学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