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神日,俗称“二十三,祭灶官”。当日下午,家庭主妇带领姑娘、媳妇烙灶饼,并打扫厨房。晚上,在灶君像前摆上灶糖和烙好的灶饼与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吉利区则是放上一碗清水)行祭把礼。糖是为了封灶神嘴的,意思是让灶君上天宫不要乱讲,尤其是家庭丑事;灶饼则为灶神来回天宫路上吃的;而公鸡则是送给灶神的“天马”,鸡血放在鸡背上作为马鞍。祭灶仪式均由男主人主持,俗称“男不愿月,女不祭灶”。
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赶庙会的人中,大多数都有拜神求福、去祸免灾的明确目的,而且依名庙供奉神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佛寺萨保佑自己和家人幸福安康、大吉大利。庙会具有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康的美好寓意。
一般来说,上过私塾的,毛笔字基本也不会太拿不出手,都会自创一副春联,包含对来年生活的期盼,贴在自家门口。不会写毛笔字,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的人,只好去请村里的有文化的人去写。无论在怎么穷,春联总是要贴的。这其实是过年习俗中最有文化味儿,最风雅的一个,没有之一。
在古代,祭祀作为一项最著名的活动,每年必不可少,人们认为自己讲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鸡鸭牛羊祭祀给神,神也会把运气降临给百姓,我给你我最好的东西,你肯定也会把好东西给我交换,互惠互利,还有一个也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
春节前的准备阶段,要从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吃“腊八粥”说起。“腊八节”后,新年临近,人们开始购置年货、缝制新衣、洒扫除尘、祭拜灶神、烹调食品、张贴春联(门神)、守岁迎新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和守岁两项活动。
一般都是大年初一最为繁华,庙会上有很多有趣的活动,舞龙舞狮,还有踩高跷,唱戏等,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娱乐和休闲活动。有的活动到现在可能流失了有的则流传了下来,成为了重要的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