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不太有儿化音,儿化音主要是和方言词汇结合,我觉得一个说北京话的人儿化音发得再好,也不会发吴语儿化音比如桌儿,凳儿,袜儿,囡儿吧。既然都是词汇上的差别,在地方普通话体系里就不用专门学习儿化音了吧。
因为儿化音并不是普通话的标志,比如"事儿""活儿""干嘛儿"这些北方常用儿化音并不是普通话,仅是北方方言。南方人说普通话不用儿化音。
有些南方人把饼干说成饼干儿,滑板说成滑板儿,把几遍说成几遍儿。额这个儿化音是不是很奇怪,如果叫自己的儿子,说成了蛾子,哈哈,有人就会把儿话音的儿读出来,是不是很傻。😂😂
南方方言不止没有儿化音啊,还有大面积的平翘舌不分。在这样的音系面貌下,舌面上卷发儿化音这个动作就变得“好费力哦”,以至于我同学有时候“嫌费事”。
南方某些方言里面并没有儿化的语音习惯,那么自然他在习得这部分能力的过程中比较艰难。在学习过程中其实很大的问题并不是不会说儿化,而是说的没到位。
因为儿化音是北京的一个特色,支付南方人说话,一般都是在一些方言气息的,他们说的普通话真的不是很标准,所以很难带着儿话音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