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阳工作了一个月左右,因为工作的原因让我结识了很多有为的年轻人,都是8090后,都是创业者,开着特色的各类吃喝玩乐场所。但其中高端一点规模大一点都是继承家业然后开拓创新的。而其他的更多的是从珠三角工作积累了经营经验然后回家开店的。这些人都很有追求,享受生活,揭阳小城的慢节奏和低竞争给了他们慢慢壮大的机会,更懂得做口碑,用心做产品。
揭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至少正在慢慢发展,人情世故依旧是成功非常重要的砝码,但能力,才华还是会被慢慢看重的。我慢慢去熟悉揭阳,越发觉得读书的那个城市才是我的家乡一样。这里的节奏很慢,最繁华的地方是榕城区和东山区。而这两个城区又有截然不同的景像。榕城区是老城区,破旧,拥挤,但人气旺,美食多得数不清,老字号几乎都还生存着。
揭阳是历史的一个错误,把之前落后的揭阳县升级为市,还要管着普宁这个大市,不是说吗?打铁还须自身硬,揭阳什么都比不过普宁、不论从上市公司、经济人物,有影响的企业或者经济的活跃程度以及经济总量都不如普宁,是小弟背大哥的格局……在原来没有分割下的汕头地区的影响力最多就是排在中间,即就是:潮阳、普宁、潮州、澄海、揭阳……
当时揭阳只有一个中心,在进贤门一带,知名度大到某款网游中就有以其命名的专区服务器。说是中心,不过也就是有了像进贤商城,广东环宇大厦,邱金元小学等高大建筑才能很不自然的显得繁华。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座提到的建筑中有两建筑都面临着或曾面临着倒闭破产,办的最好的算邱金元啦,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那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揭阳是个小城市,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好啊,生活节奏慢慢哒,很舒心,小城市也没有大城市那么复杂,至少简单些。况且这几年揭阳的发展我真是看在眼里,从小时候只能去一个蛮一般的冰室吃个沙冰到现在的电影院,各种好吃的,道路也很宽,很平坦,发展起来的地方从一开始的一点一点到现在的基本连成了一片。
揭阳对我来说仿佛是一个匣子,里面充满了泥土青草的芬芳,还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河边牛场的牛粪味,记得在大桥上和爷爷一起吃着油条,看着来来回回的船,还有当时进贤门里面要饭的乞丐。每次回到揭阳,走在榕江边上自然就忘掉了生活的辛酸与无奈,想说的很多,但是文笔笨拙,写不出来,一切都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