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我是赞同的。3岁看小7岁看老,这句话的让我们明白人的先天遗传的决定性,不是说后天没影响,后天环境有重要影响,但先天的遗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上的常识:气质类型是遗传的,性格是后天塑造的。3岁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能了解一个小孩的气质类型。3,4岁以前的小孩神经还未完全髓鞘化,这经常可以在3,4岁以前的小孩身上看到,例如小的时候看到了蛇,长大后就莫名其妙的害怕各种细长的绳子等等,这可能是3,4岁以前神经尚未髓鞘化造成的神经传导的泛化。在3,4岁之前通过环境刺激渐渐建立了许多固定的神经传导,一旦3,4岁过了神经髓鞘化之后就不易再改变,形成了人的性格基础。而气质类型是先天的,学过心理学的都知道气质类型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这样的类型划分后来也被巴普洛夫的研究所验证,巴普洛夫称之为神经活动类型。像我的小孩和我弟弟的小孩在一起长大,但是我的小孩就明显和我一样比较喜欢安静,很爱研究各种事物,但我弟的小孩就显得很好动,气质类型以胆汁质为主要特征。所以3,4岁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年龄阶段,3,4岁之前的早期教育也同样相当相当重要。有些东西的行成是6,7岁之后再怎么努力都极不易改变的。
并非将此认为死理。3岁、7岁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不是说小时候是个笨蛋长大后就一定没出息。说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积淀的方向的重要性。小时候对一个人的性格会有很大影响,但是说对性格的影响不如说是,对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方向,对处事的态度与行事有影响。小时候因为环境产生对世界这样的理解,长大后会顺着此道路开始相信补充或者批判背离。像是出生在一个婚姻不幸的家庭中,小孩子肯定对婚姻的重视超越其他小孩,或是对婚姻消极、或是对婚姻积极,具体怎样会在之后的成长经历中不断判断修正。但无论怎样对婚姻的概念肯定比其他小孩更加严重。小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长大的发展方向,或许某些情况可以从这样的发展方向与他的生长环境推断他以后的成就高低。但并非说小时候就决定一个人以后的成就高低。
小时候形成的性格,一些习惯。你在读书的时候,那些别人(老师)认为不好的,你会逐渐抑制它。它有一个周期,过段时间又会跑出来,周而复始。一直让你觉得已经抑制了。你会忘记,也会想起。然后不知道这是自己幻想的,还是经历的。当你换了个环境,身上隐藏的性格会逐渐显露。越陌生,性格还原越原始。最原始的你,抛弃了所有附加的属性。显露出来了。也可能隐藏的更深。
这个说法不能说全错,但是意义不大。它的意思就是根据人小时候的情况就可以预测其将来。当然不是全错,根据人小时候的情况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将来。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如何预测。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能具体回答,那么这个说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不过这种日常俗语本来就不是学问,不值得较真。
最没意义的一句话。我小时候老妈就说我口吃,笨蛋一个,学习不好。 最后呢,依旧以优异的成绩考试高中,大学。这只是一种旧时代的产物,在曾经的环境下,似乎你出身的环境就造就了你的一生。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平凡人想改变自己的可能还是存在的。 并非绝对的不存在。
不赞同,应该说这个说法没有意义。人自身有巨大的潜力,如果足够的刻苦,对与生俱来的弱点在日后的人生路上不断克服甚至「扼杀」掉,那么他将会变成一个谁都无法从几岁开始便能展望到的关于你的未来。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被人预言中了,是为了冲破魔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