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喜欢看各种童话,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还有国内的一批童话作家之类。初中的时候,最喜欢看的是——新概念作文,郭敬明,韩寒,以及三毛,以及各种少女杂志。大学的时候,终于开始去网站买书,至今也不知道自己买了多少书,反正只知道自己的钱,除了用来买鞋子买裙子之外就是用来买书了。大概每个月会花好几百在买书上的那种吧。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父亲生病,然后去世。我也因此回到老家。这一年对我说,是特别艰难的一年。因为不得不搬去和已经跟我爸离婚了的我妈一起住。于是就看了很多很多书,大量而持续性的阅读,让我没时间沉浸那种“我很糟糕”的感觉中,也因为这些阅读,让我多多少少思考了很多有关自我的事情,慢慢地,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自己的情绪调整过来。
曾经的我,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但也正因如此,那时候我虽然很无知,却经常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有时候甚至目中无人。直到大学的时候的某一天,我去参加一个小型沙龙,现场来了一位大牛。期间谈到了弗洛伊德,马斯洛、张德芬,还有培训等话题。大牛的话并不多,但给我的感觉是,在场所有人的知识储备加起来,都不如他一个人。其他人不懂的东西,他懂;其他人懂得的东西,他研究得更深、更系统。后来大牛私下里跟我说,他从中学开始,基本每年都会看100本左右各领域经典书籍。那是我第一次强烈意识到读书对人的提升是如此巨大,也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简直令人羞愧得无地自容。
年来我坚持读书,读各个领域的经典好书,虽然短时间内改变并不明显,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阅读确实让我的人生焕然一新。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将知识比喻为一个圆,圆周内是你所知道的,圆周外是你所不知道的。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圆越大,他所接触到的未知越多,困惑也越多,所以学得的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反过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少,他反而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每天晚上必须看一段才能睡,有时候遇到好看的,能彻夜不睡。视力越来越差。普通的题材已经无法激起我的兴趣,但是一旦能激起我的兴趣,我就会和着魔了一样疯狂地看。同样,朋友聊天如果是我不感兴趣的话题,懒的迎合别人,思绪早就跳到不知名的远方去了,有时候大家会错觉得以为我是一个文静,无聊,不太会说话的姑娘。但如果是感兴趣的人文类话题,就会根本停不下来。
知道自己的阅读趣味所在,更能够识别好书与坏书,从而择精品而读;更加有定力、毅力和自制力,也更加容易完成目标,因为在读1500多页的小说中,你会知道如何把1500页分为500页,一步步完成目标;眼界、学识更加开阔,虽然未行万里路,但读了千卷书,借助作者的角度来了解世界,你发现:原来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很多事,千百年前作者已经说透了。
从生涩会晤到咬文嚼字,从一字一句到一目十行,从文风到文意。理解力提高的同时变的对文字异常敏感。深情还是矫情,扫一眼便知。也会变的没有耐性,看不下去的文字就跳过,好的就放慢回味,像个吃过见过的美食评论家。自己不一定会做,但就是可以打分。喜欢玩一点文字游戏,喜欢双关语。自命不凡,孤傲不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