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皈依三宝,奉行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一、修行功夫贵恒常
二、早起精进好修行
你们来山上打佛七,早上二点四十五分就要起身,那么佛七圆满回家去是不是三点钟就要起身呢?那倒不必。比方你平时在家里六点钟起身,那你回去后就提早一个钟头––五点钟起身。如果没办法,至少要提早半小时,慢慢的提早到一小时。要训练、要磨炼!在山上这么精进,要把这个精进带回去,保住不懈怠,令道心增长,福慧成就,合家佛化,身心吉祥。
你早起一个钟头,这时候家人还没起来,家里非常宁静,你要看经、念佛、拜佛都好;可以半个小时读经,半个小时拜佛。将来一天天进步,能早起二个钟头那更好;看一小时的经,拜一小时的佛,功夫把住,道业圆满。
拜佛身口意三业精进,是消罪障、增福慧最直捷方便、最稳妥的方法。最起码每日拜一百零八拜,长久下来,身体决定健康,罪障消除、福慧增长,了生死、成佛道。这是最基本的功夫,不做好就没有希望!
要保持可以用功,一定要比平常早起。如果还是照平常的生活起来,忙着要刷牙、洗脸、吃饭、上班,时间一定不够用,拜佛心也不会静,看经也只是白纸黑字。所以时间上一定要提早准备,不要匆匆忙忙。大家回去将这个把握住,为自己将来临命终时生西方的大事做准备;这是件大事情,你千万不要把它看轻了,否则就是拿自己的生死开玩笑!诸位应该不会不爱护自己吧!
三、佛堂早课礼观音
若家庭环境许可,就设一个佛堂,在佛堂里用功;若环境不许可,没办法设佛堂,怎么办?佛法谓“心即佛,佛即心”,你可以在自己房里向西礼拜,观想自己房间就是佛堂,自己面前有庄严的佛像,就这样虔诚礼拜好了。
早上,初上来就这样做––诵普门品、拜观世音菩萨,以后熟悉了,课程就可依各人的时间增加;比方加诵大悲咒七遍或十四遍、二十一遍,功夫久了自然就会进步。如果可能的话,再诵一卷金刚经,心经应该也要会背诵。所以早课是普门品、大悲咒、十小咒、心经或金刚经,再礼拜、称念观音菩萨名号,这就好了。记住要常恒无间断,这是离人生苦唯一的方法。
四、工作念佛互不碍
早上吃过饭后,临出门前,你就利用这段时间修行,上午念观世音菩萨,下午念阿弥陀佛。印光祖师就是以一佛、一菩萨教化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念观世音菩萨消灾免难。家庭主妇有家庭工作,也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念佛。功夫要磨炼,时间久了,就能应念自如,保持佛音不离心了。
我常时送在家佛弟子两句话:“念佛不碍工作,工作不忘念佛。”念佛是最方便的修行法,不会妨碍你的工作;更重要的,工作时不要忘了念佛。保持不停的念佛,可以对治妄念。
五、晚课弥陀为依
晚上弥陀经读熟了,自己的道业想要增进,可以再加上无量寿经,或是普贤行愿品;时间久了,功夫进步,能读净土五经那更好;不但可以坚固信愿行,且往生决定有分。念佛求生西方是万修万人去的,万勿生疑惑!
诸位有道心的居士,平时在家一个月有三十天,用二十天做世间事,至少也要用十天来修佛法。再不行也要用五天来修,或到灵岩山寺参加佛七;无法参加一个佛七,临时三、五天也可以。你能做到这些,往生的资粮就有了。自己总要立志:要修行、要自度度他,希望大家立大志、修大行、感大果、得大福,同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家里,知道报答父母的恩。在学校里,知道报答师长的恩。在世间,知道报答国家的恩,三宝的恩。知道报恩的人,未来会有无限的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节约用水,节能减排,不浪费粮食;不伤害别人,不损人利己,不赌博,惜福”。
人命在呼吸间,死亡是不分老年与少年的;人身难得,多念无常,才能警策修行。不浪费光阴,珍惜生命!
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由大彻大悟的自证,树立了伟大精神的佛教---正觉的宗教。一直提供与人类新生的最佳方法。对于宇宙人生的见解,从佛心正觉而流露出来的。到现在,永远是崭新而进步的---平等、民主、与自由的,合情合理的。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慈与乐,悲拔苦。“慈悲为本”这句话是圆正的,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不是超人的,分外的,只是人心契当于事理真相的自然流露。
佛法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维持真正的和谐,决不能怯于伸张正义。对于不正义的行为保持缄默,就是为它们背书的意思,对于这种遭致人痛苦的制度没有任何作为,这与护卫不正义的犯行是一样的,也是不正义的共犯,不能叫做慈悲。但是在维持团体和谐的大帽子底下,为了不愿意承担制造分裂的罪名,使得我们往往不会为不正义的事情发声。真正的慈悲,应该是对于不正义的事,勇于立刻表态,因为这不仅能使因不正义而受苦的人远离痛苦,也是在帮助为恶者,令他们不再造成别人的痛苦及不善的业。慈悲的实践是需要勇气及持续反省的,我们应该认真去反省。容忍不正义的情事,除了增长受害者的痛苦之外,对于佛教在世间的声誉,也会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令正法久住”,众生平等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对于不正义保持缄默,就是不正义的共犯,也就等同毁谤佛陀的教法,所以每一个佛弟子,都有责任以言语的谴责及行动来对抗不正义。
三归、五戒、十善是必修课。三归:归依“佛、法、僧”三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
佛教是:“缘起论”、“因果论”。不是宿命论。佛说:“我论因、说因”。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自作自受!
深信三宝(佛、法、僧)的摄护,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坚定不移,自然是加入大光明聚,而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
我相信:三世因果观,最为入情入理。由此而离恶向善,由此而转凡成圣。即使不曾解脱,或者堕落,而终于要向上升进,终于要究竟解脱的。这不但有着究竟绝对的归宿,而在过程中,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鼓舞我们,安慰我们,引导我们;使我们通过这永不失望的旅程。我觉得:佛法是以行为善恶为凡圣的尺度,而不光凭信愿。佛法重个己的解脱,而更重利益众生。佛法重于彻底的觉悟,惟有真的觉悟,才有真的自由。佛法是信愿、智慧、慈悲的总和。佛法的身心修持,有儒道的长处,更超过多多。耶教诚信的悔改,佛法中也有。佛法有一切宗教的长处;有究竟,又有方便,最能适应一切根机,循循善诱。我选择了佛教,为我苦难中的安慰,黑暗时的明灯。不知别的,只是照着我所选择的,坦然直进。😄😄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不能信教是坚持教育与宗教互相分离原则的法律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教育未成年人不能信教、不能进入宗教活动场所是广大家长应尽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从我国《宪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宗教事务条例》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知道,我国实行的是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宗教不得干预国民教育和公共教育。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诱使学生信仰宗教,更不得在学校从事任何发展教徒的活动。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引导、支持、允许、纵容未成年人信教、参加宗教活动是违法行为。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不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引诱、强迫未成年人信教、参加宗教活动,极易受到非法宗教活动、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前途未来。
试想:一个把大量时间用在宗教活动上和一个把大量时间用在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上的两个孩子,谁的素质高、竞争力强、前途光明,其结果是一目了然的。所以,请广大家长朋友们主动配合,让未成年人远离宗教,严禁参加与宗教有关的一切活动。
作为未成年人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按照国家法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子女,应成为孩子遵纪守法的榜样,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无论是信教的家长还是不信教的家长,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进入宗教活动场所、不参与宗教活动、不参加宗教培训班、夏令营。
各位家长朋友们,爱孩子,就给他一个美好的环境,给他一个健康的思想,给他一个良好的品行,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行动,从现在做起,共同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健康成长的安全防线。
旧约告诫我们:“你们不可偏向虚无的神,也不可为自己铸造神像。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19:4)“你们要谨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离正路,去事奉敬拜别神。”(申11:16)“制造雕刻偶像的尽都虚空;他们所喜悦的都无益处。”“那从囊中抓金子、用天平平银子的人,雇银匠制造神像,他们又俯伏又叩拜。他们将神像抬起,扛在肩上,安置在定处,它就站立,不离本位。人呼求它,它不能答应,也不能救人脱离患难。”(赛44:9,46:6-7)“各人都成了畜类,毫无知识;各银匠都因他雕刻的偶像羞愧。他所铸的偶像本是虚假的,其中并无气息;都是虚无的,是迷惑人的工作。到追讨的时候,必被除灭。”“人岂可为自己制造神呢?其实这不是神。”(耶10:14-15,16:20)“雕刻的偶像,人将它刻出来,有什么益处呢?铸造的偶像,就是虚谎的师傅;制造者倚靠这哑巴偶像有什么益处呢?对木偶说:‘醒起!’对哑巴石像说:‘起来!’那人有祸了!这个还能教训人吗?看哪!是包裹金银的,其中毫无气息。”(哈2:18-19)
佛教思想,根源于一种弱者的哲学。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对人类而言,如果它能满足人物质或情感上的需要,那么它也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给人的自由造成拖累。弱者(即生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合其所处环境的人)与强者相比,对事物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即拖累作用)更没有掌控力。因此,一部分弱者在意识到这个矛盾后,开始在日常行为中采取取消主义,即最大限度地放弃自己的物质及情感需求,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其进行理论化。这种理论化最终形成一整套佛家话语体系,同时,该话语体系又逐渐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渗透,最终形成我们对佛教的信仰或理解。
我高中时候和你一样,想修行,想弄懂这世界。后来也学了一些六壬和斗数,反而觉得懂得越多越孤独,这是后话。反而现在看回当时高中还是想说好好读书,我知道这话可能令人反感,但佛经需要很深很深的精神层面去领悟,不是网络上劝人行善就能发家致富因果报应这些鸡汤文章能理解的,古时候能当和尚钻研佛经的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这些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文学造诣,我当时年轻,坚持打坐看到一点幻觉,觉得已小有所成其实是大错,而且没有一个良师学佛根本就难走正路,还是先修好自己的毅力和坚持,因为据我所知身边厉害的佛学院学生,学术方面都是一等一的尖子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