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专业的人,从事野生大象的观察、研究,多次碰到大象。大象比人的嗅觉、听觉灵敏得多,你还没发现它们,它们就发现了你。这位观察大象的人,在密林里跟踪大象的时候,就遇到大象提前发现了有人跟踪,躲在坡背面树林里偷袭人的险情。她情急之下,采用“朝下跑”的策略才躲开了险境。许多人认为大象跑不快,一旦碰到,可以朝山坡上跑,甩开大象(这种说法我听到不止一次)。这其实是不对的。大象奔跑速度比人快得多,如果朝坡上跑,肯定跑不过它。唯一的选择是朝坡下跑。这样,它虽然跑的比你快,但它身体巨大,惯性也大,林子的一般树木也挡不住它,你可以趁着他追过来速度很快时,抱住一棵小树而停下,看着它冲下坡去再转身朝上跑。
我和两位猎手去南沙河探险,准备顺着南沙河穿行到其发源地南贡山(因为听说有老虎,曾把南贡山上对外广播发射台的马给吃掉几匹,所以就带了两位猎手携带两支火药枪同行)。几个晚上都是在密林边缘用几根树棍架起一个马架过夜,上面盖上几片芭蕉叶防雨,地上铺上些树叶,然后把雨衣铺上,和衣而卧。马架旁边升起一堆篝火,以防野兽袭击。一天晚上,就着篝火那飘忽不定的火光,我和两位哈尼族猎手都发现好多蜱(马鹿虱)爬上身来,抓了好一会抓不完,渐渐我们困了,就睡着了,结果就被这些蜱咬了。诊断为“立克次氏体”感染。
帝山那次野外,碰到一只蝮蛇,不很大,我几乎没把它放在眼里,趁机拿出照相机,给它留了几张影。但1993年碰到眼镜蛇那次,还是有点悬。那次还是在西双版纳的“孔明山”,当时我是一个人,钻出密林来到山坡上的一条小路上,烈日炎炎,结果路边窜出一条黑色的蛇,有近两米长,速度很快(它朝坡下冲过来,所以速度极快),快的让人措手不及,也许是我的脚步声让它受了刺激。只见它几乎是0。1秒的瞬间,窜到我脚下,再窜到附近的草丛里,前后距离大约有十米,时间不超过两秒。如果它真的咬我,我是根本没有时间躲避的。
我在金佛山考察时的故事。那次我和一位向导,爬到离山顶不远的“狮子口”上面,穿行一片密密的竹林。这竹林密的看不见两米之外的东西。穿出竹林就是一片空地,一看,我的妈!一头巨大的野猪正带着5、6头小猪和几只半大的野猪,呆呆的在杜鹃树下看着我呢!我的向导走在后面,密密的竹林挡住看不见他,我赶紧大声呼喊。这一呼喊,这些野猪好像吓坏了,立马奔跑起来,朝着远处的U形槽跑去,一会儿功夫就跑的无影无踪了。看来,对付野猪,大声呐喊是个好办法。
1994年在西双版纳到处跑,一直跑到老挝的热带雨林里。在孟赛的一片原始森林里(老挝的原始森林几乎都被当初的殖民者砍光了),蚂蟥很多,根本抓不及,我走出森林到炎炎热带阳光下之后,这些蚂蟥都钻进鞋里了。回到住地,解开鞋,仔细搜索,找出80多条蚂蟥,被我一条条放进随身带的固定液(酒精、福尔马林、醋酸混合液)里,最后带回了北京
有一年一个仲夏之夜,我从办公室回家,穿过园子的时候,发现了几只刺猬,就脱下外衣抓住一只,觉得很容易抓,就一口气抓了四只。第二天,给孩子们玩,我也在一旁看,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刺猬身上都叮着大大小小的蜱,最大的差不多有银元那么大,小的只有绿豆那么大。怕这些蜱爬到孩子们身上,我就赶紧把这些刺猬收起来,扔回野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