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太空食品的确有些乏味,如今已经极为丰富了,国际空间站上的食物可以保证6天之内不重复,宇航员一日三餐的典型食谱是:早餐:橘子汁、桃子、香肠、可可、炒鸡蛋和小甜面包;午餐:奶油蘑菇汤、火腿干酪三明治、焖蕃茄、香蕉和饼干;晚餐:虾仁、煎牛排、嫩茎花椰菜、草莓、布丁和可可。
宇航员还可以得到自己喜爱的一些调味品,比如番茄酱、芥末和蛋黄酱,以及液态的盐和胡椒,因为在太空中宇航员不能往食品上洒盐或是胡椒,在失重状态下,这些粉末会到处乱飞,有可能堵塞通风孔或者污染设备,也可能飞到宇航员的眼睛、嘴巴或是鼻子里。
身处太空失重的环境,食物会像人一样到处飘来飘去,不大容易吃到嘴里。为了方便用餐,最初美国和前苏联把航天员的所有食品都制成“糊糊”,然后像牙膏一样装起来,吃的时候用“牙膏嘴”对着嘴里一挤,吃起来毫无滋味可言。
我国的航天食品通常制成一口大小的长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块、鱼块、点心块等,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的保护膜,航天员进食时一口一块,既方便简洁,又不会掉屑,可以避免食物碎屑散落在舱内飘浮。
一个水灵灵的菠萝,脱水处理后,变得像块黄饼干,薄薄一片。带入太空后,在食用前再由航天员进行复水处理。这样,不大一会儿“黄饼干”又变成了水灵灵的菠萝,只是吃起来味道有点怪。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期间的主要食品为食谱食品,是根据航天员的饮食习惯制定的 ,因人而异。中国航天员的食谱食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每餐有主食、副食、汤饮料及水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