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时候,用完了父亲留在家里的200块钱。记得那星期,揣着最后10块钱去了学校,那时候一顿饭只要一块钱,按计划是不够一星期的,没办法只能早上买两个馒头,吃一个留作午饭一个,可正长身体的阶段,一个馒头吃了不够,另一个没到中午就一点一点扣吃完了。中午只能饿着,还要对叫我一起吃饭的同学说自己不饿。就这样坚持到周末。赶到下一星期,一分钱没有,硬着头皮还是去学校了,后来跟老师借了10块,重复了上星期的生活。周末回到家,想了很久,也哭了很久,然后跟亲戚借了10块钱去还给老师,抱着书回来了。老师问我学习好好的为啥不上了,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不想读了。不要说没钱可以想办法,我一个小孩能有什么办法。
我上高中的时候,虽然学校离家也不是很远,有五,六里左右。但学校要求必须住校,那时间父亲用小麦换学校食堂的粮票,还要用现钱兑换五元,两元,一元,五角的饭票(学校内部使用),学生可以用这些饭票在学校食堂就餐。那时间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每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生活费,常常是捉襟见肘,不到月底,钱票早已用完,只有用粮票跟食堂师傅兑换钱票,也不管吃很大的亏。有时间也会向同学借钱,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徒劳无功,因为个个都是花了净光。如果那个同学还有剩余,也会在食堂都买了饭菜和同学们一扫而光。学生时代虽然清苦,但同学之间没有攀比,没有炫耀,也没有斤斤计较,直到现在回忆起来,还是觉得温暖如初。
生活费提前用完,想必第一个要解决的事就是吃喝怎么办?外卖?小卖部?食堂?统统都算了吧,我还是靠屯粮为生吧,记得当时有个月生活费预算不够,就老老实实屯粮食,幸好宿舍有个锅,当时去超市买了一大筒面,然后直接在锅里下面吃,吃了大约一个星期,想改善一点就弄点蚕豆酱啥的,加点馒头,以此为生,回想起来还挺省的,也挺有意义。
那是我上初一的时候,住校,周六上午放学后才能回家,早上放学后到宿舍没有任何吃的了,也没有钱了,实在饿的没有办法了,在宿舍到处找东西吃,后来在桌子缝隙处找到一角钱,叫欣喜若狂也不为过,当时胡辣汤两角钱一碗,人家不卖,就买了一角钱的锅盔馍吃,绝处逢生!
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理财规划很少去考虑,也与现在的家庭环境有关,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花钱大手大脚习惯了,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学生对于花钱自己也有个规划,防止寅吃卯粮的发生,更不要去接触所谓的校园贷,到头来受伤的不仅是自己,还包括家人。
上了大二以后,逐渐对大学生活适应了,也对生活的城市比较熟悉了,就开始做各种兼职。比如带家教、发传单、送外卖、做电话调查、做电信的兼职、暑假到厂子里打工,总之是做过很多种兼职,也挣了点零花钱,算上学校的补助,手头还有富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