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有段时间我对自己的准备竞赛的状态不太满意,于是借着 「双 I」项目的机会,找冯老师询问如何提高做题效率。他告诉我,「人的状态总是有起伏的,状态好的时候和状态差的时候你得制定不同的方案。」「这我知道,每天还是要保证训练量的。状态好的时候可以早点做完,给自己放放假,状态差的时候应该多花点时间找找感觉。」「恰恰相反,每天的定量学习是不合理的。状态好的时候才应该尽可能多做题,状态差的时候就不要做题了,这才是最高效的做法。」这段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至今铭记在心。——我们总是喜欢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制定等量的计划,这样反而让我们在状态好的时候没能做正确的事情,却在状态差的时候消耗了过多的时间。
大一时候,我知悉我一个学姐在做兼职,给人发传单。其实我一直对于发传单这种工作有点抵触,总觉的有点莫名的尴尬。我问她:“学姐,你发传单时,要是突然一摞单子没捧住滑出去了,会不会很尴尬啊?”学姐说:“尴尬什么?熟人撞见了会来帮忙,半生不熟的会当没看见。至于街上来来往往的陌生人,你当他们会看你半眼?“真正的朋友不会在意你出丑,不交心的泛泛之交至多增添几许谈资,至于那些陌生人,你们互相会在意半点对方的感受么.
我觉得这点在买彩票的人里发生的最多。很多人会分析什么双色球走向之类的事情,并且会根据前几期的号码来选择新号码,实际上这一点意义都没有。普通人当然也会有类似的迷信,以前认识一个朋友每次找工作都会系一根红绳。这当然无伤大雅,但是有这样想法的人在面对重大决策的时候,则有更大的概率相信直觉而不是事实判断。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为了集齐 108 张水浒英雄卡,我买了许许多多的小浣熊干脆面,到后来,甚至丢弃了面饼,就为了那一张卡。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这明明是买面送卡啊,而我哪里需要那么多干脆面,当一种物品具有了「收集」的属性,我们对物品的价值判断也会远远背离物品的原有价值,而且往往很难及时发现。
曾经在面包店打过工,帮忙卖现烤的面包蛋糕。很多家长会带着小孩子来买面包,然后问小孩想吃哪种。当小孩说想吃面包,家长会说:面包不好吃,吃蛋糕好不好?有趣的是另外一些小孩说想吃蛋糕,他们的家长却说:蛋糕不好吃,吃面包好不好?这时候小孩是什么反应呢?他们只是撅着嘴巴接受了。
告白只是因为爱意太盛,让我不得不去跟你表达喜欢你的这种心情。不要表白变成一种绑架,我跟你表白了你就必须要给我一个反应,我表白的意思就是想让你做我女朋友。不是的,表白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的这份心情。我想让你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在喜欢着你,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