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部门前年来了两个小伙子,小李和小刘。他俩一个学校不说,还是一个宿舍的,两个人搭伴签的我们公司。他们被安排跟着我一起干活,所以平时接触很多,三年快过去了,我却觉得两个人差距越来越大。小刘几乎已经可以预见地可以成为部门的中流砥柱,而小李却是口碑一般,工作平平,现在有什么工作领导几乎都是找小刘,很少找小李了。
辩论队里年纪最小的本科毕业生,刚满18,拿了美帝top20?的研究生offer,已经去了加州伯克利;最老的香港local,进了中环一家律师事务所,昨天难得一起约了顿饭,边喝着港式奶茶边跟我吐槽律政司的最后一轮被刷了以至于错过了一毕业就42k的工作,现在16k的月薪实在太低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前段时间跟老同学聊天,谈到以前的一位同学,得知他现在在家乡当老师,虽然很清闲,但一个月3000都不到,收入少得可怜。我不禁暗暗感到可惜,要知道这个同学以前可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不仅成绩好,人也很机灵,做事靠谱,大家都很喜欢他,觉得以后肯定会大有出息。
刚毕业差不多的两个人,之后拉大差距,很可能是:处于两个不同的池塘,一个水位上涨,一个没有上涨。我把个人努力排在最后。其实成功有很多要素,大趋势是第一位,所处城市基础设施、所处公司环境都是比个人努力更重要的客观存在。个人努力只是其中一项要素。
读书时,我的同桌S是个文青,身体不太好,长相很一般,成绩虽然不差,但也不是顶尖,性格又很闷,不爱搭理人,所以存在感很低。毕业多年,再参加同学会的时候,大家能怀有最大的善意,像那个高考状元熊轩昂一样,去包容所有的差距,弥合越来越深的阶级鸿沟。
18年就算是2年了,我跟大学同学一个班,成绩差不多,高中也是职专,大学毕业后我和她一个公司,她比我早去几个月,她做会计,我做文员,后来我离职后她也离职了。现在她拿的工资还是比我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