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为人不仅精明能干,通过自己的勤奋、节俭(完全就是靠自己一点点挣来的),在解放前已经攒下挺丰厚的家底,那时候所谓农民的家底,其实就是田地!我听村里的老辈人说过,那时候我家的水田已经有好几十亩,那在上海农村已经算是大户了!另外,我祖父为人也特别的善良(这个大概也有家族遗传基因吧,很多人也说我很善良,哈哈),经常帮村里,甚至别的村人做善事,所以在当地口碑、人缘极好,也很有声望,甚至被推荐做过保长。老辈人说,祖父虽然是乡里的"名人“,但论下地干农活,就是一把好手,远远比一般人要勤快的多。虽然地多忙不过来,也得雇工,但都是和他们一起同吃同住,不存在什么欺压盘剥的现象。
邻村还有一个本家远亲,也是很精明的人,在务农的同时,也做生意,也同样积攒了许多地产,但他在解放前夕,几乎将所有的田地都换成了”小黄鱼“(金条)。但这个人平时就比较为富不仁,为人比较刻薄,属于”村霸“一类的,人缘极差。解放后,他就被划为地主,在开完某次的批斗会后,就被拉出去枪毙了.....所藏的好几坛小黄鱼,也被没收......
中国北方的广大农村,都是以家族聚居的形式存在,一个村子是一个姓氏,往上追溯就是一个家族,在这种背景下,地主虽然对佃农或者雇工存在一定的剥削,但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加上居住地的临近让他们无法像现代社会的雇佣关系一样,想要就来,不想要就开掉,顾忌反倒更多,互相之间的矛盾也没有电视电影中反应的那么尖锐。
地主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地主也有大小之分,那些纯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小地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坏人、他们不一定乐善好施,但肯定不是穷凶极恶。当然,象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一样,许多地主也都是集优缺点于一身,比较复杂的人物。他们的个性、作风、处事方法,无一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一个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固定的,按照社会伦理学的标准,最公平的办法是平分。但按照经济学的标准,是不可能平分的。因为它会难以调动企业家创新和拼搏的积极性,导致整个社会运动的效率降低,从而难以创造新的财富,最后社会会回到一个非常贫穷的状态。这方面的例子最明显的就是朝鲜。
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的文学和文艺作品,需要刻意的丑化和妖魔化地主阶级。在作品里,解放前的地主无不面目可憎,对待佃户敲骨吸髓。对待有点土地的农民,总是想方设法的把土地兼并掉。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但绝对不能代表全部的地主阶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