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ardo bofill, 据说是纪念碑谷的原型。La Muralla Roja为西班牙语,意为“红墙”,是位于西班牙的Calpe的La Manzanera开发区的一个住宅项目。该项目充分借鉴了阿拉伯地中海地区流行的建筑,建筑师的灵感来自地中海的卡斯巴传统。内外侧面选择醒目的颜色,这既与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为其淳朴相补充。该建筑像一个堡垒,看起来好像从它坐落的岩石峭壁凸立而出。其结构通过重新诠释了卡斯巴对于公共和私人空间日益区分明显这一问题提出了挑战,而其构造正是北非国家典型的城堡传统建筑。其特点是由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楼梯、平台和桥梁构成,这种构造以现代化手段诠释了典型卡斯巴的循环,通往50套公寓的La Muralla Roja。红墙最好可以形容为一个迷宫,对应于一个以希腊式十字架的类型学为基础的精确的几何设计,而在这种情况下,它还有五米长的手臂。这些十字架在服务塔相交,服务塔内设有厨房和浴室。用Taller de Arquitectura的话来说。“其布局的几何基础也和建构主义理论近似,这也使La Muralla Roja清晰的反应了这些。”
第一次看见这栋楼的时候,是在网上,我当时准备去新加坡,就顺便查了一下可以参观的建筑,第一眼看上去我觉得特别像叠起来的蒸笼;看了一下地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这是实验楼吗?怎么连个窗户都没有?看了一下功能learning hub,还是没有明白。看了一下大标题,hives蜂巢,这立面挺密集恐惧的,看起来又很封闭,感觉是跟蜂巢有那么一种神似。最终我还去南洋理工看了这栋楼,在偌大的校园里,这栋楼真的是个怪物,大部分教学楼都是四四方方的,围合成长方形的院子,很大规模,用连廊连成一体;远远地,就看见了“蒸笼”。那天天气很热,我迫不及待走到了建筑里面准备凉快一下,里面凉风习习;原来的对这栋建筑“阴森”的印象一扫而空。里面的功能非常简单明了,就是一些教室,楼下有个开放的咖啡厅,中高层部分有个图书馆,下图有玻璃封起来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所有空间都是围绕最突出的中庭空间展开的。非常的棒。
我现在在卡塔尔酋长在2008年请贝聿铭设计的一座人造岛上工作,是一整个中东最大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职位是策展人。路远迢迢跑到这里来工作,纯粹是因为这栋建筑,外加我是一个脑子一热想干的事情一定会干的人。我去年我在学校上艺术课,在课本上看到这座建筑后,惊为天人,阅读了所有跟这栋建筑有关的文摘和贝老的采访 ,发誓一定要打入内部一探究竟。于是暑假就来了。贝老设计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他的最后一件大型作品,非常有名。很多人说,贝老之所以坚持要在卡塔尔造一个人造岛,是因为他太喜欢自己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的水上园林。
位于南极の极限建筑-哈利六号,“哈利六号”可以说是建筑史上建成的最具挑战性与技术复杂性的项目,它位于南极的最南端150米厚的冰架上。每年,冰架都朝大海方向移动400米,零下56摄氏度的情况下降雪量每年高达一米。因此,施工队的工作人员只能选择相对较暖和的夏季进行哈利六号的建造,即使借助了各种现代施工机器,整个工程也耗时5年才完成。然而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营造,也从未发生过一起施工事故。
以色列建筑师萨夫迪 Moshe Safdie 设计的,加拿大 Habitat 67 集合住宅当时他只有23岁,是为1967年世博会而建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圣罗伦斯河畔的住宅小区,是这个城市的地标之一。远看就是一个集装箱码头啊有木有,将354个方形盒子预选制作好,然后再将每个单体像集装箱一样码在一起,最终构成158个单元。
距离地面70米的东京地下神殿。坦白说,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还以为这是金字塔内部的景观。然而事实却是,这是一座真实存在的、深达70米的巨型地下建筑,而且日本民众还给了它一个美称地下的帕提侬神殿。其实它是泄洪系统,任何你站在它面前,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非常的宏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