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基层处理:混凝土基层墙面:凿毛法、凿麻坑,70%以上凿毛面积,每平方米200个凿点。甩浆法:甩水泥丁,1:1水泥细砂浆,养护3d。划纹法:拆模后划沟,斜向交叉纹路,深5mm。界面处理剂:强化粘结。加气混凝土、炉渣砖:针对不同基层配置不同砂浆。底灰粘结,等同强度砂浆,薄层施工。两种材料交接处,铺钉钢丝网,再抹底灰。
控制工艺流程:外墙抹灰应按以下工艺流程严格进行:浇水湿润基层找规矩、贴灰饼,冲筋抹底灰找平24h后弹分格线、嵌分格条抹面层灰起分格条,修分格缝24h后开始养护。
深划砖缝:砌筑外墙不面深划砖缝5~7mm,使纵横砌缝形成键榫,增强抹灰粘结力。
浇水润墙:外墙抹灰前对墙面浇水2遍以上,渗水深度8~10mm,减少墙面吸收砂浆中的水分,增加粘结强度。
配比适当:配合比应准确,1:3水泥吵浆打底,中砂,1:2.5水泥砂浆抹面,稠度适当。
分层涂抹:分遍完成,分层抹灰,5~8㎜厚,采取大工序抹灰作法,湿润墙体,刷素浆,随刷随抹灰。即从建筑物檐口至勒脚先抹底灰和中层砂浆,隔日再从上至下罩面灰,这期间应加强底灰浇水养护,保持湿润状态,对防止空裂效果很好。
原浆压面:实践证明,表面加素浆或原浆抹压太光,会使砂浆表面形成约1mm厚致密的纯水泥浆硬壳,干湿、温度反复作用,砂浆表面会逐步出现珠网状裂纹而影响久性和美观。抹压以表面达到微露砂粒充满细小砂眼、手感粗糙而平整的效果为最佳。用铁皮抹子抹成有粗糙感的原浆压面,砂浆表面层水泥可减少砂浆体积变化,适应和消除胀缩应力,减少表面龟裂,改善抹灰面的耐久性,并有利于提高与涂料的粘附性能。
砂浆自身特性:水泥、石灰砂浆饰面作法其优点:材料来源广泛,操作要求技术较低,施工方便,造价低。缺点:手工操作,工效低;湿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条件差;砂浆年久易龟裂脱落;表面较粗糙,吸水率高,易粘挂尘垢,析出氢氧化钙,面层颜色深浅不匀。
抹灰不分层,每遍涂抹过厚:抹灰一般分三层,底层粘结(约2mm),中层找平,面层装饰。厚度20mm以内。太薄,不能保证平整,影响饰面效果。太厚,自重下坠,影响粘结,内外干缩速度快慢不同。产生裂纹。
配比不当及其他原因:外墙抹灰空裂与基层湿度,操作技术,养护条件,环境温湿度等情况有关。从配比上讲,胶结材料与骨料之比不宜过大,不然收缩性大,不应大于1:3骨料粒径0.35~0.5mm为宜,不小于0.25;空鼓则与墙面清理不干净;淋水不足,湿度不够;各层抹灰间隔时间不当,含水率相差大;或上层砂浆号高于底层砂浆标号等原因有关。
木砖数量及位置应适当、门窗口上下第4或第5皮砖放置一块,中间木砖间距不大于1750px,木砖应做成燕尾式并做防腐处理,埋设在丁砖层。固定门窗口的钉子长度不得小于lOOcm。
木砖如有遗漏,禁用打人木钉代替,应采用图5-1-1所示铁件,用木螺丝同门窗框固定后,再用射钉同墙体固定(混凝土门窗口应采用此法)。非普通粘土砖及120砖墙砌体,应预先将木砖放置在符合砌体模数的混凝土预制块中待用(非木门窗应预先埋置符合砌体模数的混凝土预制块)。
抹灰前用水洇墙面时,门窗口两侧的小面墙洇水程度应与大面墙相同,且此处为通风口,抹灰时还应当洇水。门窗框塞缝应作为一道工序由专人负责。木门窗框和墙体之间的缝隙应用水泥砂浆全部塞实并养护,待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抹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