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牙膏广告心里面就有个疑问,古代人如何刷牙,那个时候还没有牙膏,可是,不刷牙,牙齿又很容易蛀掉。那个时候,牙医没有现在这么发达,顶多拔掉,顺延怀疑“笑不露齿”的古语含义,怕不是礼貌规范,而是不能“笑出牙齿”,牙膏都没有,牙齿坏掉掉,哪有牙齿可露。近些日子,才逐渐认识到古人的智慧。中国最早的牙齿洁具是杨柳枝,在晚唐时期,那时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支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个来源。宋代,已有了类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药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来漱口。
如果怕清洗不干净,便用手指代替现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说的杨柳枝,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齿。从古书记载来看,到了南宋,城里已经有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毛孔两行,上植马尾。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也有青盐用布或者手指,在不然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用这些蘸了,擦牙齿,然后用清水漱口。古时候有段时间很流行一种妆啊,黑齿,桶子们挺住了啊,就是把牙齿全都染成黑色,是为美。不敢想啊。审美观念和现在差太多。也许这样好啊,反正都染黑黑了,一劳永逸,考虑什么洁齿啊。
在往昔,齿木据说是僧人必备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毕,僧人都要将齿木嚼成细条状,用来剔除齿间残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洁牙之后,方可去诵经礼拜。佛经《华严经》上甚至把嚼杨枝归纳有十大好处。它们是:消宿食;除痰疾;解众毒;去齿垢;发口香;能名目;润泽喉咙;唇无皱裂;增益声气;食不爽味。当然,虽说杨枝是洁牙的常用“齿木”,但齿木又并非只限于杨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所以它们也可以成为齿木。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不仅能找到洁齿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来洁齿,看来比“刷”更为方便,实用。
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国就已有了保护牙齿清洁口腔的记载。春秋时期《礼记》上就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我国最早使用的漱口剂有酒、醋、盐水、茶及温水等。酒、醋、盐水等有解毒杀菌的作用。茶中含有氟和维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洁。我国五代时期已经出现了复方配制的洁牙剂,以后又逐渐发展到采用香药去秽,就是在牙齿清洁剂中加入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兰等,不仅能保持口腔清洁,还有治疗口腔疾病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