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对植株生长点附近的嫩叶、嫩茎、幼瓜、卷须危害严重。生长点受害,可在2--3天内烂掉,造成秃桩。叶片染病产生褪绿的近圆形病斑、后变为黄褐色,病斑干枯后会穿孔,边缘呈星纹状。茎蔓受害暗绿色水浸状稍凹陷病斑,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后流胶,潮湿条件下病部溃烂,可造成部分茎蔓萎蔫。瓜条受害开始流胶,以后发现为深褐色凹陷斑,病斑呈疮痂状,形成畸形瓜,病瓜一般不腐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病害。最适温度在15℃--22℃,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棚顶、植株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黄瓜蔓枯病:危害茎、叶、瓜条。该病以接近根茎处的茎节为中心发病,浅褐色水浸状,组织软化后流胶,产生龟裂,后期病茎干枯,病斑纵裂成乱麻状,严重时,整株凋零枯萎。叶片受害自叶缘向内发展成“V”字形或圆形褐色病斑,干燥时易破碎。瓜条感病产生黄色褪绿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凹陷,瓜条畸形弯曲,有时溢出琥珀色流胶。蔓枯病的特点是所有病斑上匀生有黑色小粒点。病菌最适温度在18℃--25℃,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易发病。连作地,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发病重。黄瓜疫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及瓜条。叶片发病呈暗褐色水浸状圆形大斑,潮湿时软腐,干燥时青白色易破裂。
进入冬季以后,棚内湿度增大,加上阴雨雪天气增多,许多棚室内通风不及时,造成棚室内黄瓜瓜条或者蔓上出现流胶现象。能够使黄瓜产生流胶的病害有很多种,如镰刀菌枯萎病、炭疽病、蔓枯病和黑星病等都会引起瓜条或者是茎蔓上流胶。 病害的区分、识别: 镰刀菌枯萎病,一般情况下,只是在茎蔓上流胶; 黑星病,发生较少,并且黑星病发生时,在瓜条上出现暗绿色的凹陷斑,病部呈疮痂状; 炭疽病和蔓枯病,都会在瓜条或者茎蔓上出现流胶; 另外,瓜条如果受外伤,也会引起流胶现象。 防治措施 防治这种病害的发生,关键是控制空气相对湿度。
(1)降低棚室内湿度。浇水时,要小水勤浇,选择晴天中午浇水;连阴天时,可使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防治各种病害,避免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在连续阴天时,棚室黄瓜在保持棚内湿度的基础上,注意加强通风。
(2)施用施保功、络氨铜等药剂防治。由于瓜条流胶时,也有可能伴随着黄瓜花腐或灰霉病,所以,施药时,还应加上灰霉威或速克灵等药剂,防止瓜条再次染病。
认为是细菌感染导致腐烂,从而流出菌脓。该病害是从内部开始发展,所以给防治带来困难。有的菜农将发病的一段茎秆减掉,但是下部的茎秆会照样出现发病症状,可见该病害甚至达到一种系统性侵染的后果,即在植株各个部位存在病菌。预防方法:进行整枝、摘瓜时不要造成过大的伤口,不要再阴天湿度的情况下操作,进行完农事操作及时喷施链霉素或者噻菌铜等药剂喷雾,保护伤口不被侵染。如果已经发病,可以全棚喷施噻菌铜+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用药剂进行伤口涂抹。发病严重的植株可以采取用介绍药剂灌根,进行系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