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发生规律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者附着在架材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在种皮内越冬。越冬后土壤中的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出分生孢子借风雨在田间传播,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萌发后,长出芽管,主要从植物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侵人,也可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靠气流、雨水、灌水或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用烯唑·福美双是烯唑醇与福美双复配的混合杀菌剂,商品有30%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白粉病,亩用30%可湿性粉剂50~75克(或90~125克),对水常规喷雾。防治梨黑星病,于谢花后始见病梢时,开始喷15%悬浮剂800~1200倍液,10~20天喷1次,共喷5~7次。小麦幼苗分别用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接种3天后,用内吸杀菌剂烯唑醇喷雾施药。电镜观察烯唑醇对条锈菌和白粉菌在寄主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烯唑醇引起两种病菌和寄主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
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菌丝细胞壁的内层普遍不规则地加厚,菌丝细胞的隔膜发育受阻而成为畸形;两病菌的吸器外间质变宽,并沉积有电子致密度较高的物质。小麦条锈菌的部分吸器母细胞产生的畸形入侵栓,不能穿透寄主细胞壁,部分吸器不能正常发育,吸器体呈分枝状,不能完全扩张、膨大。此外,被侵小麦细胞所分泌的物质可将条锈菌吸器完全包围起来。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以上的细胞学变化可能导致了它们进一步发育受阻。50%多·福可湿性粉剂(复方多菌灵)是济南蓝天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复混杀菌剂。为明确其对梨黑星病的实际防效,以便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进行了50%多·福可湿性粉剂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
病害发生要求低温高湿条件,最适温为17t左右,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孢子萌发时,要求植株叶面结露有水膜或水滴存在,以日光温室梨发病较重。种植密度大,光照少,通风不良,保护地大灌水,重茬地,肥料少等管理不当地发病重。症状表现幼苗期被害,子叶上出现近圆形黄白色的病斑,后发展为全叶干枯,植株停止生长或枯死;真叶被害,开始产生近圆形小斑点,呈淡黄色,后期易穿孔,穿孔后留下黑色边缘的星状孔;叶脉被害,组织坏死,引起病部周围叶组织扭皱。嫩茎被害,先呈现水渍状浅绿色的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条斑,继而凹陷龟裂呈暗褐色,严重时病部腐烂。生长点被害,可在2-3天内烂掉,造成秃柱。卷须被害,多变褐色而腐烂。瓜条被害,病部开始出现凹陷,呈暗褐色的疮痴状,而且流出半透明的胶状物,而后变琥珀色,病组织停止生长,瓜条弯曲,瓜条病部不变软、不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黑色霉层。
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25%多菌灵300倍液,浸种l-2小时,洗净后催芽播种。每平主米苗床土用50%福烯唑8克处理土壤后播种。发病初期,可喷40%福星乳油10000倍液(切勿提高浓度,否则出药害)效果最好。用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6天喷1次,连喷2-3次。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进行喷雾,或用45%百亩清烟剂熏烟,每亩200-250克,连续防治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