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地人合一原则: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这其实与中国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劈地”有关,本来天地混,盘古手持巨斧,将天地分为两半,两股气逐渐分开,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天和地每天都在变化中,而人则处在天地之间。因此,中国风水学虽然旨在认识自然,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但是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中心,而是有这天地的观念和敬畏,采取天、地、人合一的原则。
二、五行相生相克原则: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具体是指: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指含有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意思,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因此在中国古代风水学中,在决定建筑形式,选择居住方位的时候,都要考虑到五行。
三、因地制宜原则: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
中国风水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认识及科技进步不断充实完善,由于认识偏重之差,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最基本的两大宗派:其中一种是形势宗,因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峦,诸如:“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所以又称形法,峦头,三合;另一种是理气宗,因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诸如: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所以又称三元,理法。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势,论断于阴阳、五行生克之理,即以峦头为重,诸如:晋人郭璞《葬经》元明以后,注重天心合运,以理气为重,效地法天,诸如:邵雍“卦气运会”之说盛极。
中华风水学起源于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门综合了哲学、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自然科学,其宗旨是谨慎周密的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的同时,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就是人效法于地生出来的一种生命;地法天,是地效法于天而形成的;天法道,是天效法于道、道是宇宙的本能规律;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而然本来就存在,道家的宇宙观、生命观。
观山水。识雌雄。知乾坤,识阴阳,推八卦。知变化,观山大地不乱语,天机不乱泄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