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病是栽培杜鹃花中危害较大的一种常见病,只要它一不舒服,就会得小叶病。根治小叶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的具体措施是:盆土不能积水,一定要防涝,特别是冬季不宜过涝。浇水要不干不浇,浇必浇透。预防高温闷热, 特别是开春出室前后,务必要搞好通风。杜鹃小叶病一般发生在5一8 月,7、8 月 发病严重。 对此病应以防为主, 因为锌离子在植物体内不易移动, 发病以后即使补充锌元素, 也不会使已发病的叶片再放大,只能使再生的新叶片正常生长发育, 所以应在西鹃正常生长情况下, 从 5 月开始每月喷洒60一800倍70% 的代森锰锌或50ppm的硫酸锌 1一2 次以预防。对已发病的植株可 喷洒同样浓度的药剂防治。
杜鹃小叶病是盆栽经常的见到的生理性病,这句话听起来是没有毛病,其实小叶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还是有区别,所以养植杜鹃的朋友还要区别自己的杜鹃是不是缺锌,还是其他毛病。所以要改善水质,小叶病尽管形成的原因众多,北方的朋友在浇水的时候,尽量减少用北方的自来水浇杜鹃花,更不要用纯净水,尽量用河水或者雨水比较好,当然把自来水晒一段时间会好一些。
杜鹃花喜欢微酸性的生长环境,所以朋友在养植杜鹃花的过程,施肥过程如果出现小叶病,就要改变液态肥的施肥,例如腐熟的淘米水、磷酸二氢钾等等,可以用代森锌、杜鹃专用营养液、国光锌、硫酸锌等等试一试效果还是不错的。
杜鹃花的小叶病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缺少元素锌。这种小叶病现象几乎贯穿于杜鹃花生长的整个过程,在夏季比较严重,尤其是温度高的夏季,加上环境通风不好,极易发生小叶病。发生了小叶病之后,顶端的叶片明显的变小,叶子非常薄脆,叶子像背面卷曲,叶子的颜色一般会变淡,出现黄褐色的锈斑。发生小叶病之后整株植物不会再长高,顶端的叶片会丛生,会导致花期延迟或者不开花,严重的了可能会导致植株的死亡。杜鹃花生病之后,可以在花盆里滴上几滴硫酸锌溶液,这个时候就尽量的少施用磷肥和氮肥了。因为这个会降低锌的吸收率。夏天有条件的就给杜鹃加盖一层遮阴网,没有条件就把杜鹃花放在阴凉的地方,大水浇几遍,安全度夏就可以了。
杜鹃花小叶病,是可以治的。首先考虑根系的问题,根系受损,吸收水肥的能力下降,养分不足以供给叶子的生长,出现叶子生长缓慢,或不长新叶的情况。温度过低,没有达到杜鹃花的适宜生长条件,叶子无法生长。一下是杜鹃花的适宜生长条件:温度:18-25℃较为适宜。 湿度:养杜鹃花是需要一定湿度的,可以在其周围喷施一定的水来提高空气的湿度,更有利于杜鹃花的生长。选择透气性好,排水性好,肥沃的偏弱酸性土壤,可以用PH试纸测一下酸碱度,PH值在5.5-6.5最为合适。如果用PH试纸测出是碱性,则会造成叶子脱落。
杜鹃花小叶病是杜鹃较常见的营养缺素症之一,是由土壤中缺锌所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杜鹃缺锌小叶病在春季至秋季均有发生,在夏季发生较为普遍,当气温超过30℃时,极易发生小叶病。春季可视杜鹃花盆的大小,每盆施用硫酸锌1~2克,尽量少施磷肥和有机肥,以免降低锌的有效性;由于锌肥在土壤中保持时间较长,可两年施一次。发病后向嫩芽嫩叶处每隔10~20天喷施1次500~600倍液的国光锌,或稀释1500~2000倍液灌根,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