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四口大钟,一但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进入教堂,是一个高达18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大厅东西两侧设有走廊,后面设有两个大祭台,四个小祭台,厅的穹顶绘以圣象壁画,灯光炫目,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庞大,且又古朴典雅。
青岛火车站,是德占时期的经典建筑,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百年老站。远远望去不似车站,而是庄园。站舍建筑平面为一字形,主体为两层楼房,由耸立的钟塔楼和大坡面的车站大厅两部分组成活泼不对称的立面造型。体验老式检票方式,其实还挺好玩的。老式检票就是人工检票,在检票的时候,把票给检票人员盖章,就能通过。排队时,望着前面拥挤的人群,听着周边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感觉有点小激动了。轮到自己的时候,检票员主动拿起你手中的车票,盖上蓝颜色的徽章,然后豪迈的抬头挺胸跟随涌动人潮前往站台。到了低矮的钢架玻璃天棚站台长廊下,心情稍稍平复下来。感觉自己走进了老电影里的镜头,火车已在前方鸣笛,很生活,也很神奇!
“五月的风”是座落在“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该雕塑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深涵着摧人向上的浓厚意蕴。雕塑取材于钢板,并辅以火红色的外层喷涂,其造型采用螺旋向上的钢板结构组合,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雕塑整体与浩瀚的大海和典雅的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
胶州湾跨海大桥,北方冰冻海域上奇观跨海大桥,从准备到开工历时十三载,这个工程庞大而壮观。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国庆期间,很多游客来此游玩,车辆很多。过了收费站,驱车行驶在大桥上面,降下车窗,迎面吹来的海风温暖和煦,把旅途的疲劳都消除殆尽。侧眼望去,两边都是海,远处的渔船在大海上是那么渺小,而我行驶在海中间,心中说不出的激动。
青岛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文物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铜器、玉器、钱币、玺印、甲骨、竹木牙角器等三十余个门类十多万件,其中书法、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馆内还收藏有4万余件青岛历史发展各阶段留下来的文物资料,反映了青岛建置以来城市的发展,是全面了解青岛历史的重要场所。
栈桥是青岛的象征。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码头。经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现宽8米,全长44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