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身份证上有汉字,一部分国人可能认为韩国故意这么做的,似乎有讨好中国的嫌疑。其实不然,韩国人对于中国文化是既侵略又排斥的,最典型的就是端午、火炕、泡菜、木刻印刷、拔河等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申遗,这些文化均发源于中国,却被韩国人给抢先申遗。
除了申遗之外,韩国有学者还声称汉字是殷商时期的高丽人发明的,中国炎帝、黄帝的神话都源自韩国,孔子、西施、李时珍也是韩国人,甚至有影视剧还声称《西游记》唐三藏取西经也是韩国的文化遗产。
有了文化的争执,便由此产生了排斥。韩国一直推行去汉文运动,只要不是必须,一般不用中文。那为何很多场合和证件上要有中文呢?
韩文是表音文字,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什么是表音文字,简单的讲,就是文字的拼音,而汉字是表意的,每个字都有特定的意思。相当于韩国人只懂“拼音”,用拼音来交流,所以韩国人识字率非常的高,但这也带来极大的弊端。
比如,给出一个拼音:zhang,我们对应的汉字有很多,可以是:张、章、丈等等。韩文也一样,有很多同音异意的字,比如我来造几个名字,李昌浩、李长昊、李菖胡、李倡虎、李椙琥、李肠湖,写成韩语都是一模一样的。
单用韩文看韩国人的名字,根本看不出名字的意义,只有同译成汉字的时候,才能代表真正意义的名字。韩国人改名字的时候,要先从汉字里面找出相应的字,然后再翻译成韩文,这就是为什么韩国人的身份证会有中文标识的原因。
排斥汉字,却又不得不使用汉字,韩国为何会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
大家对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都耳熟能详,当时韩国的首都在汉语发音中还叫汉城,但如今已经改成了首尔。汉城这个名字,是历史上的延续,恢宏大气,但是韩国人去汉字运动,认为首都叫汉城,会被世人认为汉城是"汉人的城市",所以要求中国必须叫他们的首都为“首尔”,从这段历史就可以看出,韩国去汉字运动是多么的坚决。
究其原因要从先韩国的历史说起,在历史上韩国曾经是中国所谓的"附属国”。在文字上使用的是中国的文字——汉字(繁体字)。曾经一段时期汉字作为一门科目曾是韩国人学校教育的科目存在。在当时写汉字成为一种时尚,也是有文化的体现。所以现在韩国人还保持者这种习惯——使用汉字。像在他们的居民身份证、公司名称、大酒店名称等等。
韩国100年以前是一个仅限于使用汉字的国家。不仅公文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也同样。韩国的统治阶级、两班使用汉字写信、创作。朝鲜表音字创造于1443年。朝鲜王朝世宗下令创造庶民使用的简单易学的表音文字。
学者们遵照王命,创造了由11个元音和14个子音组成的表音文字。这种钦定文字颁布之时,称为"训民正音"。然而,统治阶级仍然只限使用汉字。妇女、儿童使用拼音字。
1945年,韩国从殖民地统治中解救出来。新生的韩国提倡国粹主义。表音字学者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前列,提出全部使用表音字等于爱国。1948年政府一成立,立即制订了《表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是,公文的附加条款允许汉字与表音字并用。
韩国大力推广全面使用表音字起于1950年的韩战。战事中全国青年参军受训。他们由于学历参差不齐,读不懂混有汉字的教科书。于是首先在军队中统一使用表音字。而后扩展到全社会使用表音字。
另一方面,朝鲜北部也从1949年起全面废除使用汉字,逐渐过渡到一律使用表音字。不过1968年在金日成指示下,修改了一律使用表音字方案,逐步恢复汉字教育。目前朝鲜小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学习汉字,至高中毕业止学习1500个汉字。大学期间再学习1500个。共计教授3000个汉字。同样是在1968年,韩国的朴正熙总统下令从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汉字,强行废除教科书中使用的汉字。
鉴于社会舆论对废除汉字教育的批判压力,韩国政府开始修改全面废除使用汉字方针。1972年确定恢复中学、高中的汉字教育。1974年确定学习1800个基础汉字(初中900个,高中900个)。并允许汉字在国语和国史教科书中加到括号内使用。
因为"表音字一代"人文知识欠缺所致,造成伦理、哲学、思想、道德上的混乱,而在中国、日本、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汉字文化圈中,只有韩国使用表音字特别孤立,妨碍文化交流,阻碍经济发展。
目前,韩国有关汉字教育问题,因为作为汉字本家的中国还有新加坡已经改为使用简化汉字,即使恢复汉字教育,学会的汉字也有很多与中国本土不同。而且学会规定的1800个汉字,人名中不会的汉字也相当多。韩国大法院规定的人名使用汉字达2854个,另外,常使用的固有名词中汉字也至少占1000个。这样学生还要学习2000个左右的汉字。
现在韩国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都在拼命学习汉字,并且积极参加汉字水平考试,因为这将是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的新砝码;韩国的研究生每天要阅读大量的汉字典籍以供作研究用,多数人连自己国家的朝鲜、高丽时代的古籍都看不懂,因为历史古籍都是汉字书写的。
鄙人不才,略懂韩语,所以冒然一试,答的不好,不要拍砖,只接受鼓励,不接受批评,要不然我骂起人来自己都怕。
这是一张韩国妞的身份证,上面汉语是李美子,那么前面韩语的读法是:yimiza~,很像对不对。
我们通过这张身份证上的名字稍微延伸一下,就像我们中国有李婷,李停,李亭,李听····,如果放到韩国就麻烦了,怎么区别?
上图为韩国字母表,韩语字母表由21个元音和19个辅音组成,可以组成许多音节。韩语是典型的表音文字 ,每个字可以根据其构成拼读出来,不需要另外单独的拼音系统。
你还是没听懂,我就打个比方,你学会了这21个元音和19个符音,再稍微懂点韩语的连音现象有,紧音现象,鼻音化现象,送气音化现象,你不需要再学了,这时候你拿起一本韩文书就能磕磕巴巴的念出来了,虽然你完全不懂什么意思。
还没明白,行行,就像幼稚园的小朋友学完了拼音,哪怕一个字不认识也不懂啥意思,给他一本拼音故事书,他也能按着拼音给你读出来。
韩国虽然人比咱中国少的多的多,但是好赖也有5000来万,大家都用拼音起名字,这重名重起来简直吓人,所以身份证要写上汉字名,大家彼此区分。
而事实上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同用韩字的国家在1945年为了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才开始逐步的废除汉字,开始用固用词取代汉字。
韩语语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是汉字词,这个比率高达70-75%。
二是固有词,就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个比率大概占15-20%
三是外来词,就是英文发音音译过去的,大概占10%左右。
所以韩语中很多词语不但发音像汉字意思也跟这个发音的汉字相同,只是写法不同。
在这点是韩国跟日本不一样,去过日本的同学都知道,你到日本东京街头猛一看还以为自己到香港九龙了呢,非常多的繁体字,但是日本是写法一样读音不一样意思又一样,就是有听的障碍没有写的障碍,韩国是有写的障碍没有听的障碍。
韩语借了咱中国字的发音。
日语借了咱中国字的写法,笼统的用一句话概况日语和汉字的关系就是:汉字多是表义,假名多是语气。表义重要?还是语气、连接、语法重要?
两个弹丸之地,受着我们文化的影响,用着咱的字,还他妈还蹦来蹦去,就是欠收拾,人丑多作怪,黑馍多下菜。
韩国,你记不记得你们明朝的时候为了多得我大明皇帝的赏赐臭不要脸的一年往北京跑好几趟,跑的皇帝都烦了,不得不限制你们朝贡的次数。
日本,你记不记得你们当时那土著首领被我天朝皇帝土封为倭王时高兴的小辫都竖起来的模样。
韩国人的的身份证上面有汉字,没有什么好稀奇的,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因为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李祹之前,朝鲜王朝都是使用汉字去记录事件的,没有自己本国语言的去记录的,而正是这位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李祹创立了“谚文”(朝鲜文字母)——韩语的始语,才有了今天的韩语。
而这位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李祹即有名的世宗大王,想必去过首尔的人必然会知道这个著名区域,在世宗广场由近及远,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李舜臣将军像,世宗大王像以及光化门、青瓦台构成了首尔市中心的新地标,天气晴好时,一眼望去,层次分明。也说明了世宗大王在韩国人心目中的位置,他的田制改革等在内的内政以及很重要的文化的改革取得较大成果(包括朝鲜文字母)
大家去韩国的博物馆的时候可以清楚的了解韩国谚文的发展的经过的:
在很早之前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使用汉学文化的,而朝鲜民族就是用汉字来记录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而且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大多数是贵族阶层,在此之前朝鲜民族只拥有自己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使用汉字来记录,而且官方文书一律用汉文书写;导致文、言分离。(此地应该有掌声,为我们的文化喝彩),而汉字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非常难以接触,并且非常难于学习的,所以大部分平民就是文盲,世宗大王为了自己国家的民族尊严并且为了让更多平民能够用自己国家的文字记录,所以决定解决这一问题,就创立了所谓的朝鲜谚文。
世宗大王在他们国家以精通儒学而著称。所以儒家思想也根深蒂固,这就是所谓的时代产物吧!作为朝鲜文字母的创制者,世宗大王本身自己也并不将它作为正统的文学,仅仅作为方便平民使用、进行政治精神思想统治的一种手段。再加上学习儒家思想的大臣们的普遍不支持(所谓读书人的清高吧)以及后代暴君燕山因为大臣用朝鲜文写作攻击他而禁止使用朝鲜文、烧毁朝鲜文书籍等等历史进程,所以使得朝鲜文字母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没能充当主流文字。虽然如此,我们必须还是要承认世宗大王创造朝鲜谚文对朝鲜民族来说的确是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朝鲜半岛文化的发展。
所以不管如何改变,韩国人的历史里面融入了汉学的影响是非常之广并且深远的,所以当身份证上出现汉字也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图片来源网络)
韩国人身份上的汉字是由于韩国的文字不能充分表达名字,如果不借签汉字的话,会造成很多的重名,重姓等不便。既然提到韩国的文字,那我就先要提一下三千里江山的国家吧。为了严谨一点,三千里指的是,按地图长最长的长度计算,不是宽度。
韩国的起源:以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华夏族)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从世界史来看,只是我国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半岛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箕子朝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被认为是韩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那么接下来韩国字的起源呢?其实就是从三韩的始祖开始,进行创造的,由于箕子朝鲜地处偏远,资源匮乏,路途太远,随着携带的东西不够吃,造成绝多数人由于吃不饱,就像空腹好几天的人能写出什么字来呢?只能用着他那颤颤的手去写,实在写不动就也只能画了,若干年过去后,画着画着就成文字。哈哈,别当真。
有考证的记载韩国字的起源是:1446年的朝鲜世宗大王时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出于推进国家独立,世宗开始苦思冥想,梦想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易学易懂的朝鲜本土文字,让普通的朝鲜庶民也可以轻松驾驭朝鲜的语言。 这就是韩字的雏形,因此韩字通常对于现在的国民来说,小学三年级就可以扫盲了,当然,这样的文字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韩国人的原因。
对于韩国人引以为傲的繁体字书法来说,其实也就是自已当个宝贝而已,属于自娱自乐的一种,他们永远无法理解我大国的书法神韵和其所蕴含的精髓。
其实我这个人是挺喜欢韩国这个国家的,虽然现在中国和韩国的关系不太好,因为傻的事,但是我不能否认韩国这个国家,是真的很有潜力很有学习经验的一个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怎么说你没看他小,但是别人经济舱当发达真的相当发达。其实我觉得中国学习韩国的东西还是挺多的,你看韩国虽然小,但是他的制造业化妆品事业旅游业还有,手机电子产业都相当发达呀,你看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没有很多东西是精通的,所以对我来说,韩国这个国家我还是了解比较多的。
接下来我们说说韩国,在古时候韩国是属于中国的,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韩国一直属于中国管辖,然后韩国基本上打汉字都是来源于中国,她们会学习中国文化,她们的古时候的汉服都是来源于中国汉服发展的,然后汉字也是她们学习的必修课程,所以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为什么会汉字呢?这个就是一个原因,他们古时候沿袭而来学习汉字,现在的韩国人还有很多人都喜欢练习汉字学习汉字,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其实韩国的文字发展,其实特别缓慢,她们的韩文是没有发展多少年都可能100多年吧,所以其实他们的韩文并没有很多成熟的地方,就是很多中国人的名字在他们韩文上就是没有的,所以她们身份证上有汉字显示是正常的,因为汉字才是以前她们使用的文字,可能是后面自己立国没有受中国统治之后,然后才发现了韩文这样的文字自己的文字。
我是个韩剧迷啊(请不要拍砖),虽然对于近年来韩国的一些行为表示愤慨,并决心抵制韩货,但是却不能阻挡我这颗韩剧迷妹的心啊。
因为看的韩剧比较多,所以多多少少对韩国文化有了一点理解,说的不好,还请见谅。
其实,在历史上韩国曾经是中国所谓的"附属国”。在文字上使用的也一直是中国的文字——汉字(繁体字)。曾经一段时期汉字作为一门科目,也是韩国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在当时写汉字成为一种时尚,也是有文化的体现。
直到1443年,由于汉字体量大、学习难度大,所以一般都是王宫贵族的人才有这个时间精力去学习,而广大的穷苦百姓都是文盲。为了帮助文化推广,朝鲜王朝世宗才下令创造庶民使用的简单易学的表音文字。也就是现在的韩文。不过,统治阶级仍然只限使用汉字。妇女、儿童使用拼音字。
简单点说,韩文就是一种拼音,看到字就能够拼读出这个字的读音,所以韩国人里,文盲非常少。
但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中文里只有拼音、没有汉字会是什么情况?肯定会有很多同音不同义的情况吧,就感觉特别枯燥。
就好比两个人的名字,可能读音一样,但是意义上却会有很大不同。而且,通过汉字,也能够有效减少重名出现的概率。
所以,我觉得,韩国身份证里有中文,主要就两点原因:
1、正规文本,用汉字(不是中文)更正式;
2、减少重名率,更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