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跟风买书是不对的行为。我们买书是因为我们需要看书,书中的知识是我们想要去学习的。所以我们买的书一定是专为我们自己设定的。这也就是说我们看书买书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看。如果我们买了一本自己不愿意看的书,那么我们最后就只会把它放在一边并不会去真正的理解与欣赏这本书,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买书的意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通过看书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听说别人喜欢什么样的书,我们也去看着样的书。最后我们也就是这个人的复制品而已。我们会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态度。别人说什么我们就会说什么。其实我们大家都有跟着别人买书的习惯,只不过是有的人可以改变自己,有的人也会选择接着过下去。
我认为那些跟着别人去买书的人也可能是自己不知道买什么。可能他本身就没有看书的习惯,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装的像是一个爱好学习的人这样子。所以他就会去学习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书,让别人觉得他是个有文化的人。对于他们这类人来说就是他们只是喜欢书这个东西并不是喜欢它的内涵。
还有一些人就是没有自己的主见。跟着别人走。别人说这本书有意义,他们就去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用心去看了,也努力了。可惜的就是他们只是看看。并不会去思考。看完这本书就过去。自己也不会感觉和没看之前有什么区别。过的也挺开心的。还挺高兴自己走看了一本多么经典的书。天天乐呵呵的。这种人我感觉其实挺可悲的。他们也喜欢看书。可惜他们不会从书里去学习东西。也不会去思考这本书的意义和当时写书人的背景环境。如果他们能够仔仔细细的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他们也找到了看书的意义,就没有所谓的跟风不跟风了。
我们买书是因为我们真的对某方面感兴趣。可是我们不懂这个专业的只是,而且身边没有人可以指导我们去学习也没有人能够帮助我们解答疑惑,这个时候我们只有自己去帮助自己。所以我们把希望放在前人的结晶里,书籍。我们从书籍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前辈们是怎么克服自己在专业研究上遇到的挫折困难。他们是怎么养成自己的习惯的。最终是怎么活的潇洒的。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书中看到。可惜了那些跟风买书的人,他们过的也很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看的什么,今晚就会扔了的。
其实我就是跟风买书却从来不看的人之一了,但是我还是有话说的,关于跟风买书却从来不看这件事。
其实我们都知道要多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拓宽自己的视觉,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是非常好的。我很喜欢一句话,就是书读多了,容颜自然会改变的。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也用过这句话让自己多读一点书,让自己徜徉在书的海洋里面。其实我特别羡慕那写满腹经纶,学识渊博的人,特别钦佩高晓松,学富五车,特别喜欢蔡康永,好好说话,特别欣赏泉灵的伶牙利嘴,而这一切的喜欢都归功于她们的肚子有墨水,常常说出来一些话语,一些观点让我刷新了认识,接受了新的知识,所以我特别喜欢看奇葩说,我是他们的忠实粉丝。也无数次告诉自己一定要读读书,一定要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一定要每个学期读两三本书,所有的人都知道多读书好,也曾无数次被告诉多读书好,可是明明自己知道这个道理,就是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下定决心好好看,一直放到期末也不曾翻开看过,无数次放寒暑假从图书馆借回来两三本书告诫自己一定要在暑寒假好好看完,每一次开学也都原装不动的带回学校,还给图书馆。
后来觉得是不是借的书都没有动力看,所以我就要买书,我跟风似的学别人买书,前段时间特别火大冰的乖,摸摸头,南无阿弥陀佛等等这些书,看着自己身边的朋友都买回来津津有味的看,我在想,我也要买,这样买回来我一定会看的,因为这是花钱的,所以跟风买书了,买了大冰的两本书,现在依然立在我的书架上,却从来没有看过。
其实我们是想要看书的,只是没办法静下心来的,跟风买书也是想让自己有点藏书可以看看,也是逼自己看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已,只是买回来没有那个心了,没有那份毅力看书,一看书就想睡觉而已,控制不住自己。
我也是个经常买书的人,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跟风买书的人。后来想想指的应该是看到什么书火了就买什么书的人吧,按这个标准,国内可能要一大部分人要“中枪”。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坏现象,至少说明大家还是有看书的热情的,而且也是关注书的排行榜情况的。这对于写作作者来说,也是极好的!有人买书才更愿意写啊!
如果非要说跟风买书的不是的话,可能就是“无脑跟风”了!也就是不经大脑的看到什么火买什么!可是这也没什么啊!看书的本质就是进入“别人的世界”啊!一个程序员去艺术的殿堂看看怎么了?一个文案去看看《JAVA从入门到精通》怎么了?一个小学生买本《时间简史》又怎么了?想看就买啊!花自己的钱买自己想买的书,难道有什么错吗?
前些天跟风买了一套秋叶老师的新媒体教学的书,说实话真心想帮秋叶老师说说好话替他宣传新书,但这书太!烂!了!一套书完全可以浓缩成一本书,除了一些找图网站,其他内容完全就是拼上去凑成的一本书!如果你是一个运营小白,看完之后除了认识几个大V以外还是小白!如果你是运营老手,会发自内心的说“这书讲的什么鬼啊!一点提升性也没有!”但是!尽管如此!我从不觉得自己这套书买错了,至少我知道以后只买秋叶老师的PPT丛书,其他系列不能买!
说到教学类书籍,向大家强力推荐《head first html css》,一本编程教学书,编写者生怕读者学不进、看不懂,想尽各种方法比如:玩游戏、对话方式、提读者提问等等!这才是真正的好书啊!就像深爱你的恋人,想尽一切办法的对你好!
由于专业原因,大家在寝室里面聊天就会谈到最近看了什么好书,有个大神真的看过好多厉害的专业书,他每次来我们寝室谈起书的时候,我的有个室友第二天绝对会买或者去图书馆借来看。其实我觉得这种人非常的好啊,能够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别人看了自己自然也要看,对于自己学习有帮助得跟风完全支持。
但是有种完全就是什么不懂,别人说什么是什么的。以前高中语文老师喜欢给我们说自己最近看了什么小说,当时说了《追风筝的人》,第二天就有很多同学开始读了,在我看来完全就是跟风,因为很多同月之前连课本都不看的人,看课外小说这不是打脸吗?而且这本书我后来大学也看了,我是因为看了电影才感兴趣看的小说。
这种跟风的人,尤其是跟那种大众风的,真的让人觉得很low,首先一点自己得主见都没有,别人看什么自己就看什么,能不能有点自己得思考,要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书,喜欢看什么书,看完书能有怎么样的思考。而不是看完之后脑袋一片空白,就知道我也是看过这本书的人了。跟看电视剧一样,那些火的电视剧我通通不第一时间看,因为一点也不小众,我有感兴趣的都是等这个热潮过了再看,一方面我不想跟风,另一方面我在观察这个电视剧或者这个书值不值得我去看。
这个时代保持自己的个性真的非常的重要,跟风最后只会慢慢丧失自己的风格,最后就是路人甲乙。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其实我觉得他们其实还有有心想要提高自己的。但是心却根本不在这里的,这就像很多人看似很努力,其实却没有获得最后想要的东西。他们的努力都是假正经是,根本还不如别人没有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人,收获的多。
我其实觉得是没有必须的你买了书又不看,但是看见别人买你又觉得自己不买就落后的,但是你忘记了很多人别人都不买书的,别人都去借书,去图书馆,把书都装的自己脑子里面的。我们寝室有一个女孩,她就是这样的人,每回寝室只有有人买水,她都要跟着一起买一本这些的,她的桌面上都有很多书,有的连包装纸都没有拆掉的,我一般看什么书都在她哪里去借,反正她有。
我也问过她,不看为什么买,她说这样觉得有安全感,而且等自己想要看的时候,自己就看会儿呗。这样的心里还是能够理解的,她也不是全部都不看的,她这样还算好的,不像有的人,买来的书都一眼不看的,但是在别人面前还要装作自己很懂得样子,感觉自己博学多识的。
有的人装的有底线,有的人完全没有底线吗,书本来是一种很好的东西,一种精神食粮,却被他们都玩坏了。很多人每天去图书馆看书,每天去书店看书,结果为了就发个朋友圈,显示一下自己努力的状态,其实根本没有提升自己,却忍不住一直玩手机,或者甚至在图书馆睡觉。
我们不必这么装的,真实一点才是最好的。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是这个跟风的状态把,其实我觉得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在于那些出版商的宣传所导致的。
很多的时候其实大家都是在跟着别人的脚步去做事情,也就是所谓的随大流或者说是不掉队,跟紧社会的主流步伐。因为现在很多实体书经济其实不是很好,因为受到网络的冲击,现在很多的人会选择在手机或者专门用来看书的电子书上面来看,这里的话我想说一下这个专门用来看电子书的工具——kindle,这个的话,其实很多的年轻人都会买,特别是一些比较喜欢看书的人,然后很多人也会跟风去买这个来,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直闲置着这个电子书,或者有人吐槽说用这个来盖住泡泡面是很好的,所以大部分跟风买这个电子书的人最后都是浪费了钱去买了一个根本不会用的机器。
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和买实体书其实是一样的,很多的人买了书之后就根本是不会去看的,当初买的时候是十分的下定决心说,我一定要把这本书看完,但是一旦买到了家之后,你可能连那个书的薄膜都没有撕过,所以我觉得其实很多的时候你需要去认清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适合读书的人,如果你没有那一份特别渴望看书的欲望的心情,那么我还是劝你仔细想想在决定要不要买,因为其实现在买一本正版的书也不是很便宜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如果是跟风买的书,那么就真的不要太冲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