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分五卷本,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全部读完,这本书的浩瀚和真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之中,只能抽出偶尔的间隙来看书,特别是每晚临睡前的十几分钟,我都沉浸在丘吉尔描述的腥风血雨之中,从浩瀚的大西洋到寒冷的俄罗斯荒野,从累累白骨的法国战壕到尸山血海的加里波利滩头……全部进入我深深的梦境之中。
五卷厚厚的图书,详尽地记载了作者亲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丘吉尔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政治家,在该书中以他的价值观来对一战惨烈的回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里》中,丘吉尔详细撰写了一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荡动不安的二十世纪初,各殖民大国与利益集团依靠工业文明的出现为背景,开始了在全世界的的新角力竞争。这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丘吉尔用充斥着英雄主义的语言讲述了世界大事。正因为当时英国也是卷入战争的国家,所以该书更具有真实性和亲历性。
丘吉尔凭借此书以及更为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罕见的政治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纪录。
但仔细阅读丘吉尔的文字就会发现颁发此奖给他并不为过——他的回忆录既是纪录真实历史的作品,也是充满个人观念的史诗般的文学作品。
丘吉尔的五卷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绝非简单的历史著作,也不是罗列事实或者为了说明某个历史问题论证某个历史观点,而是充满了作者本人的感情——对于大不列颠荣耀的热爱,以及对于战争全过程的深刻反思。
在许多段落都可以看到作者优美的文字,以诗歌般的语言长篇大论,无论宏观的历史还是微观的个人感受,这与通常意义上的历史著作截然不同。
在这里,我又想强烈的安利一下江南的《龙族》了。这是这么多年以来,唯一一本,我一直守着这巨坑,不离不弃,唾沫了作者这个巨坑无数次后,依然从不厌倦等待的一本仍在连载的书了。目前出了四部,第五部距离第四部的出版,已经过了两年了,算一算,这本书我大概已经追了9年了。
是的,也许这不是一部历史著作,但这么多年,他陪伴了一群又一群的年轻孩子们从少年慢慢走向成熟,看到自身的隐藏的那一面衰衰的死小孩,是的,作者一直说,我们的心里,其实,都有这样一个衰小孩啊。
这个衰小孩,就是路明非,我并没有说男主角路明非,因为,这部书里,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主角,没有谁比谁更应该受到多的关注,但我更喜欢路明非,他很像我们很多人,并不那么出色,也没什么宏伟的愿望,只是某一天,进入了那所校园,从此,以命换取了很多他珍惜的东西,也许这样的介绍你会觉得很俗,但他并不是那些泛泛而谈的英雄故事,因为,路明非他并不是谁的英雄,他只想做自己。
最近我脑子里一直浮现的书就是《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了。
当时看到这本书就马上买下来了,第一是因为它的封面真心是符合我的风格,当时很喜欢红色,书皮就是的,而且上面没有花里胡哨的配图,只有书名《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作者,译者,出版商,以及英文名《Selected Stories of O.Henry》,很好看的字体。当时觉得这本书气质非凡。
还有就是因为我很喜欢欧·亨利的小说,大家都知道他的小说结局总是出人意料,要不就是人物命运斗转,要不就是主人公的心境斗转,总之能让你有种惊叹,但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就是他小说的特点,结局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之前都是在课文中读到他的某些文章,这次想再读那些经典和其他的短片小说。
我看小说最看重的是情节,而欧·亨利小说最出色的就是情节,特别对我的胃口,以后会读更多他的作品。
《三国演义》我从小最爱读的一本书,小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小伙伴在外面玩,然后就是在床上趴着看书。
那时候最爱的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最少也看了三遍了,真的很精彩,或许是从小受到爷爷的教育,所以也爱看国学经典、名著之类的书。
给我留下最深的自然也是《三国演义》了,从最先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让人心里面热血沸腾,那时候最爱的事也就是沉迷于三国里面的战争,仿佛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一兵一卒,真实的画面刻画在脑海里。
看三国,看到了兄弟情义,看到了肝胆相照,文韬武略,各显神通,关羽的春秋大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曹操的奸诈、张飞的粗狂,也看见了貂蝉的绝美颜容、大小乔的倾城倾国。
三国里面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真的是精彩绝伦,也有许多的肝胆相照,阴险狡诈,更加使得我对名著感兴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恋上了小说。
我人生中买过第一本言情小说,就是平凡的世界。
其实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在网络当中看过这本书,我买这本书就是给自己留一个纪念。
因为这本书,路遥写的太好了。
这本书也是唯一让我一个男人落泪的一本。
书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的丰富,甚至我都不知道这本书的主角是谁,到底是少安还是少平,似乎每一个人都是这本书的主角,大家穿梭在一起,完成了一个完美的故事。
书的内容就像书名一样,也许我们的人生就是这般的平凡,但是在平凡之中,却各有各的味道。
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田晓霞,我喜欢他的大义凛然,我喜欢他的活泼开朗,最后田晓霞死的时候,不但书中的少平难以接受,就连我这个读者心都为之一颤。
多些多么希望作者路遥,可以让田晓霞和孙少平在一起。
但是如果没有曲折的故事,怎能会让人感动至深。
或许很多人都会说是一本讲哲理的书,可是于我而言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应该就是最好的我们——一本言情小说。
我是在看过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之后再去读的原著,当时觉得变动并不是很大,情节也都是相同的。让我最气愤的一点在于,当余淮决定复习的时候,没有通知一声耿耿,让耿耿一直没有目的的等待。
没有经历过那种无望的等待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觉得他可能会来,所以你一直在等,可是有的时候你也告诉自己,他可能不会再来了,不要再白费心思了,但是心里总是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再等等吧,或许明天他就回来了。
我觉得其中的很多情节,跟我和我现在的男朋友其实都有些相似,所以真的想说艺术真的是来源于生活吧,很多时候我都会因为男朋友的不同事情而感觉到生气,可是又无可奈何,毕竟喜欢的就是他这份木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