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全家一起蒸馒头的镜头,还有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和打麻将的镜头,还有拿着压岁钱带着弟弟打芝麻糖的镜头,有大半夜跑去看烟花和舞狮舞龙灯的镜头记忆还清晰,人已不复存在。年在我的眼里也越来越没有味道了。
我对于年最遥远的记忆就是很小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都还在世,姑姑和叔叔们都还没有成家,我们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在一起准备过年用的东西。其中最热闹的就是蒸馒头了。我们老家这边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需要提前蒸好一大筐馒头,保证正月初五之前不用再蒸馒头的量。大约在年二十六那天晚上,奶奶和妈妈就会和面,满满的好几盆呢!等到面发了,女人们围在案板前揉面,揉面的动作至今为止我还记得,要用力还要不停的转来转去。我也很想帮忙,但是一走到跟前我们妈就说小孩子别捣乱。白白的馒头会在二十七二十八两天蒸完。二十九就是炸丸子和做猪头肉的时间了。
那个时候村里人还不知道有麻将这个新奇的玩意儿。我爸因为经常开车拉货往外跑,所以接触的多,有一年就带回家里一副麻将牌。这副麻将着实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时候刚好快过年了,好多大人们跑来我家里学习打麻将。我爸妈不是那种很迷麻将的人,所以麻将这个游戏也成为每到过年我们家才会出现的娱乐项目。
很多人可能都不大记得打芝麻糖的游戏了,那是个小贩,骑着自行车,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出现在我们村子里。车后座上绑着一个篮子,篮子里面有个带卡扣的小按钮,一根针正好对着圆圆的标有奖励的靶上面,就像现在手机上的随机抽奖一般。我们小时候是一毛钱一针,运气好了一块钱能打十多根芝麻糖,运气不好什么都没有。而我就是那个运气不好的,我弟弟就是运气超级好的,每次我们去他都能抱着一大堆回来。
儿时对年味的记忆太多太多了,只是讲述就有忍不住要回去体味一下的欲望。很多人已经成为永恒的定格在也不会出现,我只能默默的哀思一下,曾经出现在我记忆里的亲人们。
小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会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总之就是放松与开心的集合。
年,其实并不是一天或者几天,而是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前,全都可以称之为过年,大部分人都是腊月开始就准备过年了。
记忆中的年味第一个应该就是香味儿了,一年到头,家里肯定是要准备一些好吃的来庆祝新年到来,同时也犒劳一下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付出的辛苦。
而我的记忆里,过年了就意味着可以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除了各种菜之外,最让人激动的当然就是糖和各种零食小吃了。小时候家里穷,平时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去买零食,而春节则是个特例,可以买一些好吃的。
鞭炮的火药味,过年的那几天,出门的时候就会闻到淡淡的火药味,现在闻到了也会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小的时候一样,特别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而且快到十二点的时候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放鞭炮。
每到那段时间,出门到外面就会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成一团,加上偶尔飞上天空的礼花,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随之而来的就是空气中弥漫的那淡淡的火药味道了,这个味道会永远留在记忆之中的。
烧纸的味道,过年的时候,除了要庆祝新年到来之外,还要对逝去的人们表示思念,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家人们就会找一天去山上,我们这里叫“上坟”,给家里已经逝去的长辈扫墓,烧纸,磕头,告诉先人后代儿孙们的生活一切都好。
记忆中,过年除了味道其实还有色彩,最明显的就是家家户户门前的对联大福字,屋子里一张张色彩斑斓的年画。
虽然现在还在过年,但已经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兴奋,那美好的一切都只能留在回忆里了。
记忆中的年味儿,永远是会有着一锅子烀肉开锅的香气。
每年要到了春节的时候,老太太就会带着我,或者是压根嫌弃我麻烦就不带着我,去农贸市场上,买上好多的猪肉。
为什么要去农贸市场,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大型超市一说。
在农贸市场那里好多好多的人,因为大家都在筹备着年货,各种各样的蔬菜,以及瓜子松子之类的炒货,那都是必须要买的。
然而最最重点的就是买猪肉了。
过年怎么能够不吃肉呢?
猪肘子、猪后鞧、排骨、猪蹄,以及猪肝、猪心这些东西一定要买的。
甚至是有时候直接就买了半扇猪肉拿回家。当然买这么多的时候,就需要我爹出马了,要不然我和老太太可拿不动,都是一趟趟蚂蚁搬家的方式买回来的。
拿回家之后,先是进行清洗,上面有些血迹以及没有弄掉的猪毛都是要弄一下的。
这都是我爹去干的事情,尤其是猪蹄,要先用喷灯喷烤一下,再放到热水里面泡上一天,再用钳子去掉猪的指甲,用刀挂洗干净才好。
现在就不用了,超市里面的猪蹄都是已经清理好了的。
我就记得小时候,猪皮上带着的硬毛都是我拿着镊子一根一根薅出来的,还真的是挺累的。
清理完猪肉之后老太太就会开始切分了,这块肉要冻伤,留着以后做酸菜的时候用。那块儿也要留着,留着炒菜时候用。这块儿不错,五花三层的,留着烀肉最好了!
一个大锅,里面填上水,将留下来准备烀的肉放在里面,还有肘子以及猪蹄等除了猪肝之外的东西。再里面放上大料之后,就盖上了锅盖。
等开锅之后,拿着大勺就开始撇里面的沫子,弄的这汤水干干净净的。
小火就在那咕嘟咕嘟,满屋子的肉香味道。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有很多好吃的,还可以有很多的压岁钱。
现在长大了,不想过年了。因为,得花出去好多好多钱,然后还会变老,想想都感觉恐怖。
但是一旦想到年味,就开心了。因为过年可以吃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这些东西平常在外面都是想吃也吃不到的。
我们家处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方的分割点。可以说又吃面,又吃米。属于长江下游中下游的鱼米之乡吧,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北方的南方的我们都可以都会做。
我最喜欢吃的是山上的野蘑菇。我奶奶是捡蘑菇的高手,山上的蘑菇,无论隐藏的多么深,她都可以捡得到。每年冬天,别人家都吃不到蘑菇了,然而我们家还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用蘑菇煮面条,在放上一点青菜和香菜就更加好吃了。 不过最好吃的还是用野蘑菇炖老母鸡母鸡,记得我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都是成大碗成大碗的吃。明明吃不下了,却仍然嘴不停。
我们家乡很有名的是商城桶鲜鱼,把鱼洗干净,然后切成块放在很大的竹子里面去腌制。腌制几天过后,就可以做桶鲜鱼了。据说这道菜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旅行节目。
其次就是商城水滑肉。最高的境界就是选用猪身上最好吃的那块里脊肉,把里脊肉切成丝,放入盐,蒜瓣,葱花搅拌,也可以放上料酒。腌制一会儿然后,再放上淀粉,鸡蛋,搅拌。把水烧开,放入肉,这个肉要用筷子夹着一丝一丝的放进去,否则它会糊锅会粘在一起。然后再加大火,在你可以加上番茄或,蘑菇平菇,特别好吃。
家乡的美食实在太多,越长大越想家,各种年味更是一种思乡的感情寄托。
过年,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它意味着出门在外的人可以归家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在一块儿吃个团圆饭了。旧的一年要过去了,又有一个新的开始。
我的家在农村,好像农村的人们更重视过年。农村的年开始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晚上我们要祭灶爷,据说,二十三晚上灶爷要去给玉皇大帝报告一年的情况,人们怕灶爷多嘴,说不好的事情,就提前贿赂一下灶爷。
到差不多二十六的时候,家里就已经把该买的东西都买了,妈妈会给我们做馓子,那是我们家那边流行的一种美食。在油锅里炸出来,很好吃,样子像麻花,但妈妈做的味道比麻花好多了。
二十八的时候我们那边有一个集市,如果还有没买好的东西,就可以去那儿买了,那天的集市过后在就没地方买东西了,腊月三十的时候,白天我帮妈妈做菜,鸡鸭鱼肉都的有,做好了晚上就可以吃年夜饭了,弟弟帮爸爸贴对联呀什么的。
到大年夜的时候,我们都是邻居几家一起吃年夜饭,先给祖先们少点纸钱,在放了烟花和鞭炮。然后,就去吃年夜饭了,几家的食物堆在一起,像个小山一样,然后我们就在一起打牌。可以放下长幼尊卑,一起在一块儿,守岁到第二天。
初一的时后早上下孩子就会挨家挨户的要糖,每个家人都会准备几斤水果糖等要的孩子来了就给他们,我小时候常常就去要了,商量几个小伙伴,要完之后还会比谁要的多,多的那个就会很自豪。乐此不疲。但长大就不好意思了,很羡慕还小的孩子呢,无忧无虑的,多好呀。
小的时候都喜欢过年,因为那个时候,觉得过年不但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可以拿。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过年了,现在过年也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一点年味在里边。
小的时候,小年23,家里边就开始准备好吃的,各种各样的好吃的,还放鞭炮。
大年29和30,就帮着爸爸一起贴年画,我来涂胶水,爸爸去贴,那时候觉得很快乐,感觉自己可以帮爸爸干活也很开心,同时觉得贴年画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在里边,觉得很有成就感。
大年三十那一天,妈妈才让我们穿上,新衣服,新鞋子,他会提前给我们发上压岁钱。
并且叮嘱我们,第二天早上,不能叫对方的名字,不能打扫卫生,也不能把水泼出去,并且还要给爸爸妈妈拜年,说一些吉利的话。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老小,大家都会坐到到12点,一直到春节联欢晚会结束。用老一辈人的话来说,坐的时间越长,来年就越有福。
12点的时候,还要放一大挂鞭炮,辞旧迎新,欢迎新的一年到来。
大年初一那一天,一大早,我们就去给爸爸妈妈拜年。爸爸妈妈,带着我们回到爷爷奶奶家,再给爷爷奶奶拜年,爷爷奶奶就会给我们发压岁钱,还会拿出很多好吃的,大年初一的中午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然后下午,就去邻居或者是亲戚家串门,一起打牌,或者是一起玩耍。和小朋友们跑着一起,去看,耍狮子,舞龙大赛。
感觉那时候的年真的叫年,年味非常的浓,也非常的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