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年前的农村,凡有婚嫁丧娶,都是一项比较重要的风俗习惯。因为人力财力缺乏,基本都是全村的男女老幼出动,带着家里吃饭的方桌条凳,锅碗瓢盆,帮忙打杂铺陈。帮忙的人中最少有二个特殊的人——知客司、厨倌师。
知客司根据个人的特长安排分工,在这一重要活动中,厨倌师的任务最重,要负责起码三天的三餐伙食,而他们的烹饪手艺基本是祖辈代代相传。因为平时也要干农活,也只为乡里乡亲服务,并且菜品也是固定的一桌九个菜,所以,技术含量不高,压根不需要厨师证。
他们在前一天就要到主家去做一件大事——杀猪,所以农村的厨师还要兼职当杀猪匠。根据猪的部位、肥瘦进行搭配,卖力地做到既上得了台面,还要为主家节约。所以农村的厨师,更注重仗义和耿直。
30年后的农村操办红白喜事,以四川为例,也保留了一家办事,全村出动的风俗。厨师还是乡里的主厨世家,不同的是,厨师开始自带全套下厨的工具、家具、甚至打杂人员。主家只需支付45到50块钱一桌的工钱。
老少爷们儿、媳妇婆子吃了饭以后,把碗一扔,嘴巴一擦,就可以离开,桌上的残羹剩饭,洗洗涮涮自有人安排收拾。桌上的碗,变成了盘;由九个菜,增加到了二十几个,全猪肉变成了牛鸡鸭鱼以及海鲜瓜果点心。
至于厨艺,乡厨们也在暗暗模仿和学习各大酒楼的花式品种,不动声色地紧跟潮流,让城里来的客人在乡坝头看到城里的时尚菜品而对乡厨刮目相看,乡厨则谦虚地接过主家递来的香烟闪到一边。
闹哄哄中,无人追究厨师是否是自学成才,有没有厨师证?在农村办酒席,只要卫生、干净、席口丰富,其他,都可以忽略。
现在参加的婚礼越来越多了,人们在酒席方面更注重的也许是形式了。办婚礼的一方讲究的更多的会是那个排场,酒店的级别。婚宴的出席更多的也成为了一种形式,那种无拘无束吃饭的样子我好久看不到了,也许换来的是你来我往的客套,我只能回以微笑。
我记得小时候,当时那个小村庄还住满人,没有经历拆迁的时候,我有着超级多的乐趣。那个时候最盼的就是农村的酒席婚宴,因为我可以被奶奶领着去吃糖,吃肉,见了村里的老人们都打招呼,他们会摸摸你的头,或者从桌上抓把糖放在我的兜里。想想就超级开心。
那个时候酒宴都是在主任家的大院里,或者找一个大点平坦的地方,摆着好几排的大桌子。桌子上的菜也是以肉居多,盘子码的高高的,一群人围在那里吃的超香。想起那个味道 也许再也吃不到了,那个大厨也随着风俗的更替慢慢隐退了。他姓冯,是村里所有红白事儿的宴席的主厨。他做的饭没有像现在加那么多辅料,就是简单的盐 、糖 、醋 、酱油 、花椒、 辣椒、 麻椒,最多有个香油和味精。但是就是那个味道很正宗,各种菜保持着它的原汁原味,又具有农村的那种朴素感,很厚实。听老一辈的讲,他虽然没当过什么饭店的厨子,但是他们家的很老的一辈好像在王府做过饭,他家有本菜谱,就传下来了,但是后来也没人从事这行了,就钻研一点做给自己吃了。这个冯师傅,就爱钻研这个菜谱,所以没事,就做个新菜,请大家尝尝味道。他这个大厨是我见过最快乐,也是最悠闲的厨子。
去年听说冯师傅的孙子定亲,一家人也没去饭店,就让冯师傅掌勺,更多的可能就是这个地道和朴实。
不能笼统归为自学厨艺,农村办事邀请的厨师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者。
每个地区的风俗不同,但大家办事的宴席和菜系都有每个地方的传统特色,不是任何自学厨艺的人可以驾驭的了的。以我家乡为例,我们办酒席的时候请来的厨子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宴席也很有讲究,上菜前必须有喜糖和零食盘,10分钟之后正式开始上菜,首先是八个盘子,也就是八个凉菜,通常为:凉拌莲菜、什锦拌菜、油炸花生、酸调豆皮……样式基本固定,然后是六个碗,酸甜分开,菜汤不混,八宝汤、酸菜鱼、生汆丸子、水果粥……之后便是炒菜,食材以豆芽为主,食客们用热乎乎的白馒头夹着刚炒出来的咸香辣豆芽菜,美味至极,最后一道便是镜糕,甜甜的糯米镜糕入腹,有食客沾沾新人福气的寓意也有祝新人百年好合的美好祈愿。这样有特色有寓意的宴席菜系怎会是自学来的呢?这是文化的产物与传承。
我发小的爸爸就是一个有名的农村宴席厨子,在我们那一带很有名气,发小的哥哥很早就辍学跟着他爸爸学习这门手艺了,所以在我们那里最常见的就是家族式宴席大厨,通常要跟着老厨子五六年以上才能单独成为掌勺大厨,人们也愿意找大厨的徒弟来承包酒席,而那些自学的厨子没有名气没有经验很难在这一行站稳脚跟。到也不排除特别个例,但终究抵不过传统习俗。
所以农村办事邀请的厨师大多是跟着老厨子学习再加个人自学的。
作为一个农村来的人,我可以告诉你,我们那里自办酒席请的厨师,大部分都是自学的,极少部分有专门去培训过。不过有的是跟师傅学习的,从学徒开始学的。
从年纪上,这些厨师都是我的父辈那一代,通常都是本身厨艺好,久而久之,名声在外,大家就会邀请来做掌勺的厨师。他们的烹饪经验一般都有二三十年以上,办酒席的经验至少也有十年,我觉得有厨艺的人真的是天生的,有的人就是喜欢做菜,还会研究菜肴,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在他们看来,都是很简单的事儿。经过时间加经验的累积,又没有其他工作的途径,经人推荐就去当了掌勺的厨师。
农村办酒席也分淡季和旺季,在旺季,也就是春节前后,请厨师都要提前预定,好日子早早的就被人选走了。而农村人对于菜肴来讲,更讲究样式多、美味,我们那里办酒席,一桌至少有20种不同的菜肴,毫不夸张的说,我曾经带朋友去农村喝酒席,我那群朋友一盘接一盘的吃,桌子都放不下菜盘,只好端在手上,摆盘虽不如大酒店来得精致,但是味道、分量都是不错的。农村人评价主人家的酒席好不好,就是样式多,好吃,而这些都要依靠主厨,好的主厨在旺季的时候工资也很高。
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走,即使学了厨师,也不愿意回到农村,所以农村办事的厨师团队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一个掌勺的厨师底下有不同分工的帮手,在厨师的带领下,一场完美的酒席就诞生了。
在农村的时候,家里办事的话一般都会去找厨师,像是孩子过生日满月之类的子女结婚等等,这时候大家都会提前去找一个厨师,一般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厨师,然后厨师当天过来的时候会带着一些菜,既然他的菜也并不是很难,一般都是八个冷菜,热菜的话鸡鸭鱼肉随便煮煮的那一,反正我感觉厨师的手艺并不如外面饭店的厨师,有一次家里办事的时候,我就问我婆婆,这厨师手艺怎么样,婆婆说这人家做这个好几年了,应该还可以,开始的时候这个人是自学厨艺的,估计那时候他对厨师也很感兴趣,再然后等他真正的去做上门厨师的时候,他好像也去特地学了一下,类似于进修的那一种!我说怪不得厨师的时候不如外面饭店的手艺,只有婆婆来了这样一句话,钱也没有人家要的多呀,要不等到隔壁的邻居回来了,他在外面的饭店里面做厨师的,如果你想的话,有机会请他来做一顿宴席!
所以农村办事要请的厨师大多都是自学厨艺的,之所以能够在农村有人去自学厨艺,是因为农村有办酒席的需要,也许大多数的人觉得在饭店里面办酒席比较好,但是农村人有一种老的想法,那就是凡是在家里面办事的话能够热闹一点,去饭店办事首先家里会显得更冷清一点,其实饭店的菜虽然有味道但是对于那一桌喜欢吃肉吃菜的人来说,饭店的菜一般都是分量少一点的,老家的人觉得不实惠,所以大家一般都不去饭店办酒席!
大多数可能是吧,反正就我老家来说,那边办事的话,请的那些厨师大多是自学厨艺的。他们也没有专门得去学习厨艺什么的,都是自学的,在家里偶尔也会露两手。
据我观察,农村办事请的厨师大多是男的。想想也可以理解,在农村办事的话,做的大多是大锅饭,大锅菜,没点力气,怎么可以炒得了这么大一锅菜。而且,一般说法都是,男的炒菜比女的炒菜好吃,虽然在平时家里都是女人做饭多,但到了重要场合大多是男士出手了。其实自己也有点不明白,平时都不怎么做饭的男人,怎么一到了办事的时候,却是他们去做饭呢,可能是某种观念在影响着吧。
农村办事请的大多是乡亲邻里的人,都是比较熟悉的人,都是一家人了。也就不用计较什么了,请的厨师是不是专业的吗,有没有专门去学过厨艺的,也不会太过于介意。他们在意的是那一种气氛,热闹的气氛,一群人借着这一场喜事聚集在一起,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亲切的话怎么说也说不完。怎么又会介意饭菜是不是好吃,而是请的厨师大多也是做饭做得不错的,也就不用担心了,民间人才多。
何况,农村请厨师请的都是认识的人,即便不是直接有关系的,也是别人认识介绍的,熟悉的人来操办这件事比较放心。请那些自学厨艺出身的人来帮忙,也比较便宜吧,要价没那么高,较为经济实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