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所采用的软玉硬度在摩氏6~6.5,虽经几千年埋在土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浸蚀,但其表面除完全受沁成白色石膏状剥裂的硬度较低外,其余部位经阴干脱水后硬底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一般的钢质刀具很难刻人。而仿制者虽对其表面进行了作旧仿沁,使其特征与出土的古玉相近,但硬度这一玉料本身具有的特征,却很难瞒天过海。
把握市场、积累知识和请教专家。
纯粹的爱好者会在心仪一件艺术品之后,没有更多地考虑脱手获利的问题。但对于大多数理财者而言,这样做只能满足艺术欣赏的心,不能达到理财的目的。要理财,就要懂得价值及其动态变化,而价值是市场产生的,所以收藏理财的第一个要旨便是深入地把握市场。
查阅图书馆、互联网、专业期刊的资料,亲自参加艺术品拍卖会,观摩收藏品集贸市场和专题展览会,这些都是把握市场的具体操作方法。
其次,积累必要的收藏品专业知识也是相当重要的,具备了知识,就会在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同时让自己的眼光更加精准。
察看玉料有无“结”、“线”、“棉”、“沙心”、“沙包”和窟窿等毛病。络,就是玉料上的裂纹。线一般指玉料中的石线。棉,是玉料中呈松软的纤维状的部分。沙心和沙包,指结晶体状的沙地与沙包。这些杂质与毛病就夹杂在玉料中,有软有硬,有粗有细,有的夹在里层,有的直透玉面。从这些毛病在整块玉料中所在的部位和长短、深浅等情况来分析是否还可以保留或利用。对于“络”,凡是可以去掉的一般都应去掉,有些小“络”如不易去掉的话,在设计琢制时,也要避开明显部位或加以遮蔽处理。
良渚玉器的鉴定要细辨玉质和沁色。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类是未受沁时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玉料,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另一类是未受沁时为不透明的暗绿色,受沁后五色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个别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作的玉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
实际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玉质白化,是由于透闪石内部的结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会经历红化、失透、白化的渐变过程,这是辨别良渚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
良渚玉器的鉴定要辨别透明度、光泽和颜色变化。在江浙平原地区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经过四千多年的岁月,常常会形成一层光亮、致密的膜,侧光下呈现明显的玻璃光。古人制作玉器过程中,需要经过开料、刻工、抛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绝佳的抛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环境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玻璃光的效应,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磨痕,这是现代电动工具加工所无法仿制的特征。
良渚文化所使用的玉料绝大多数都是就地取材。在安徽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料目前仍然有玉矿存在。
这是良渚文化吗?良渚文化特点是什么,良渚文化有多久历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