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不是事儿,而是人,说两个人,一件事儿,那就是白居易和元稹,事儿就是他们的几十年的基情。』
白居易和元稹堪称唐朝好基友之最。尽管杜甫也会《赠李白》,写些「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但也就十首左右,李白回了大概三首左右,典型的我爱你,你爱的人太多的系列。而白居易和元稹则是堪称微信频率的赠诗,你来我往,白居易写给元稹的有七八首,元稹回给白居易的也有七八首,两人之间据不完全统计,有十五首之多。时间线从第一首在公元810年所做的《禁中夜作书与元九》到最后一首《梦微之》,横跨了二十多年之久。细读之下,情真意切,堪称史诗级纪念诗集。
公元810年,两人相识,年轻的元稹和正当三十多岁的白居易一起送别樊著作。白居易在《赠樊著作》中这样描述元稹「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可见对于这位新认识的好友,白居易是十分喜欢并且欣赏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元稹就写了首《和乐天赠樊著作》,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三观相投,脾气性格相合,于是就有了一起读书、一起出游、一起咏叹古物,一起喝酒,一起参加聚会。
于是,白居易写了《感鹤》,元稹就写了一首《和乐天感鹤》;白居易写了《折剑头》,元稹就写了一首《和乐天折剑头》;白居易写诗赠好友吴丹名为《赠吴丹》,元稹就写了一首《和乐天赠吴丹》。
当然,抛开一起做的事儿,元稹还有记录自己心事的小本本,和白居易喝酒,元稹就写了一首《酬乐天劝醉》;和白居易曲江游玩,元稹就写了一首《和乐天秋题曲江》;和白居易赏牡丹花,元稹就写了一首《和乐天秋题牡丹丛》;白居易走了,元稹十分思念,写了《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三首》;甚至连梦境都不放过,元稹在梦里都在重复和白居易同游的场景,有诗歌《和乐天梦亡友刘太白同游二首》为证。
几十年风波,一生风雨。两人你来我往,倒是颇有趣味。然而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天有不测风云,哪怕元稹小了白居易七岁,也依旧先走一步。
生死茫茫,白居易也老了,不在是彼时一腔热血的中年男人,他开始怀旧,开始思念这位与他心意相通的朋友。于是有了《早春忆微之》、《梦微之》等篇章。「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黄泉路上,你等着我,我只是寄住人间罢了。
前一阵子进修了叶嘉莹先生的《小词大雅》,从此中讲授的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中对“在理之妙”略有启发。
因而想到了好久以前读过的李清照的一首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想,却把青梅嗅。
这首是写李清照初恋的词。
词中女主刚在小花圃荡完秋千,半带倦意,薄汗浸衫,明显是一个大家闺秀的后花圃所发生的。但下半阙有了戏剧性的变更,见“客”入来,在现代,一个女性的后院怎能随意有人进入,这个“客”便显得很突兀,觉得不符合常理。那咱们反过来想,一个贵族须眉的后花圃“突入”一个人,那必然也不会是普通人,而是与女主门当户对的,那一定是一个风采翩翩,文质彬彬的一个贵族须眉。公然女主在那人突入后表现出一副娇羞的模样,轻嗅青梅,躲在门后,油滑地探出小脑壳看那位“心上人”。这就从正面写出“客”的身份和风采,进一步写出女主初恋之甜蜜羞怯,意境全出。这就是“在理之妙”。
上面是一首张惠言的《水调歌头》: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澈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际。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岂非春花开落,更是东风往来来往,便了结年华?花外春去路,芳草未曾遮。
这是一首写春光的词,但又包含哲理。
第一句“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你去想,东风“无一事”,怎样就“妆出”了“万重花”?
人类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世界熙熙,皆为利来,世界攘攘,皆为利往,恰是如斯。而宇宙,寰宇,大自然没有任何功利,没有甚么目标,它原来就是恒定的,寰宇发展万物自然而然。 那末东风也没有任何寻求,给世界装点出万重花朵,以是“东风无一事”,就:“妆出”了“万重花”。儒家说人要以寰宇之心为心,见一童子将入于井,难免有落井下石,这就是仁心,好生之心。寰宇有慈悲心肠,没有任何寻求变赐与咱们标致的世界。如许,蕴藏在词中的哲理便显现进去,细心思虑,在理更加妙。
唐诗宋词之中趣事非常之多,我只只拿出几个有趣的博大家一笑,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唐才子传。
唐朝末年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诗人叫罗隐。这个罗隐才华横溢,是那种只要读到他的诗歌,就会崇拜的他这个人的人,但是他有一个硬伤,就是太丑了。宰相郑畋的女儿不仅美艳动人,而且很有才华,尤其喜欢诗,于是郑畋就把罗隐的诗拿给他女儿看,他的女儿一下子就被罗隐的诗歌吸引了,而且天天在家中诵读。于是郑畋就把罗隐请到了家中,让女儿在暗中观察罗隐,结果女儿一看,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再也不读罗隐的诗了。这个故事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就是因为这件事,罗隐长得丑的说法才流传了下来。
唐代有一个叫做高适的诗人,他年过半百才开始飞黄腾达,而且一路青云直上,成为了节度使。高适和王昌龄、王之涣都是好朋友,而且他们的诗在当时就已经非常的有名。一年春天,他们在一起喝酒,恰巧在他们旁边有几个歌姬在伺候几位官员喝酒。三个人就约定好,歌姬唱谁的歌唱的最多,谁就最出名。第一个歌姬唱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个唱了高适的诗,第三个又唱了王昌龄的诗。这时候,王之涣有些不高兴,就指着歌姬之中最美的一个说:如果这位姑娘唱的不是我的诗,那我从此封笔,不再作诗。接着,歌姬果然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一首诗唱完之后,接着又唱了两首王之涣的诗。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三个人的水平和名声不分伯仲。
杜牧是一个风流放荡之人,在扬州期间,他都是白天办公,晚上狎妓。后来等到他离开扬州的时候,他的上级牛僧孺送给他一个盒子,里面记载着他狎妓的次数,牛僧孺还告诉他:年轻人可以风流,但是不能不节制,而且不要误事。杜牧羞愧难当,同时很感谢牛僧孺的告诫和爱护。离开扬州之际,杜牧写下了著名的“春风十里扬州路”,表达自己对自己放荡生活的总结。而且我到今天也不能理解“春风十里不如你”怎么能是一句好话。
我们都知道宋朝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这是我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女词人。不过我们都知道李清照作词做的好,但其丈夫赵明诚也是一个文采非凡的的大才子。更是与李清照有这相同的爱好那就是收集金石书画,这让这对夫妻恩爱有加。
不过赵明诚在朝做官,经常的被调离在外,与自己的妻子李清照更是聚少离多。为此李清照写了不少相思赵明诚的词句,而李清照也经常把自己所写的词飞鸽传书,传到赵明诚手上,给赵明诚看。赵明诚也非常喜欢看自己妻子写的词,有时也会拿给自己的同事一同观看。而他们夫妻间更是经常的书信往来,以诉相思之苦。
不过有一回在李清照把自己刚写的一首《醉花阴》寄到赵明诚手上,赵明诚看到这首词之后便是眼前一亮非常的喜欢,更是品读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不过在惊艳之后便起了比较之心,认为自己的妻子都能写出来,自己也能写出来更好的词句,便闭关开始写词。一闭便是好几天,更是写出来好几首词,自己认为自己写的词每一篇都比自己的妻子李清照写的好,便连梳洗都没有就冲出去找自己的好友陆德夫鉴赏一番。陆德夫拿到这几首词后细细品读了一番说:“你这几首词中只有几词写的好。”赵明诚便着急想要知道,但是当陆德夫说出来时赵明诚便愣住了,因为那几句好的词句便是《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而赵明诚跟自己的好友说了所有的事情,两人便哈哈大笑。
纵观中华文化的发展就会发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主要的发展路线,在说说唐诗宋词的趣事之前可以先给科普一下为什么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一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文化开始走向平民化,市民的意识不断觉醒,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之后自然而然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再来就是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考试主要就是考诗词,也正是这个原因李白才遭到了唐玄宗的重任,即便是后来犯了错被驱赶出朝廷,唐玄宗也是花了很多钱给李白做遣散费,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对于唐诗的重视。
说完繁华的原因,再来说说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故事。众所周知李白写过赠汪伦,小学课本里还背诵过,但是实际上他们之间的交际并不多,而杜甫对于李白的崇拜从诗中就可以看出,然而李白并没有写诗给杜甫。可以说他们之间的故事可以脑补一档狗血的三角恋。
有一首诗《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苏轼写来调侃自己的好友的,梨花便是那八十岁的好友,而那海棠便是那十八岁的新娘,这首诗印证了一句话叫,男人就算到了八十还是喜欢十八岁的小姑娘啊!
在那个年代,诗人没事做就写写诗,报国无门写首诗,国破家亡写首诗,出去春游还要写首诗,没事做就和朋友一起喝酒一起拼谁写的多,有什么想说的都写在诗中,如此想来,和现在人发空间动态分享生活也有些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