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笔,可能既不是练出来的,也不是读出来的,而是思考出来的。
这是我在读了毕飞宇《小说课》后的总结。
上几天在刷知乎的时候,看见有人推荐毕飞宇的《小说课》,毕飞宇我是知道的,似乎也买过他的小说集,但因为懒,一直没有读,最近在百度问答上练笔,迫切地想要提高写作技术,所以看了别人对《小说课》的简介后,就决定买了。正巧昨天闲下来有时间,就到京东上买了一本,今天中午就送到了,京东快递小哥哥给我送来时,我正在百度问答上码字,果断地把电脑合上,把快递拆封,拿出小说课,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今天一共读了三章,分别是《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走”与“走”》、《什么是故乡》,作为小说家的毕飞宇在这三篇文章中解读了蒲松龄的《促织》、施耐庵的《水浒传》局部、曹雪芹的《红楼梦》局部、鲁迅的《故乡》,解读的部分都是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耳熟能详的篇章。
我发觉毕飞宇这三篇文章总是在提出各种问题:
◇《促织》85个字的开头有什么亮点?
◇“欲媚”是什么?
◇写到“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就终止,可不可以?
◇蒲松龄可不可以一下子就交待成名的悲痛?
◇蒲松龄是艺术才华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等等等等,我就不一一照录了,这篇文字是根据讲演稿整理出来的,讲演当然要提出若干问题以便引起听众的思考,引导听众进入讲演者的思路,但毕飞宇之所以能就一篇1700余字的《促织》提出若干问题,可见毕飞宇在读《促织》时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而毕飞宇本人也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可见毕飞宇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是欣赏作家留下的文本,而是带着问题去研究小说文本,并不断假设如果换做自己会怎么推进情节的发展,是作者这么写好,还是自己那么写好,好在哪里,又为什么好?
毕飞宇在另一篇文章中说道,“有时候用一年的时间只读一本书,这也挺好”,为什么挺好呢,问题就在于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把问题想透,想不透就去查阅资料,就去请教老师,知道把这个问题搞懂,之后文笔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在这本书中,毕飞宇还跟大家简单地探讨了一下什么是好文笔,毕飞宇认为好的文本语言体现出来的就是好文笔,好的语言就是要与读者记忆有关,就是你写到的一些事情原本就在读者脑海里,但没有说出来,而是被你一语道破。像《促织》中的“夫妻向隅,茅舍无烟”、“分明地叫到:老爷……”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
毕飞宇作为一个在中国小说界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小说家,他在文本方面的自我训练必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这本《小说课》也确实让我对小说乃至一切文学作品多了一层认识,现在也将毕飞宇的分享分享给百度问答的读者朋友们,愿你们在读到我这篇肤浅的总结性回答后能有所收获。
我觉得一个人的文笔是好还是不好应该是练出来的,读再多的书如果不能够好好的去运用最后都只是死读书。
没有什么东子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不断地锻炼才能够真正的去掌握的。文笔的好坏其实与我们读书后出来找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和特别会读书的人,和一个特别会做人的人,最后选择的都是后者,光会读书而不知道将自己的所学到的所有的知识好好的去掌握,然后学会去运用这些学到的东西,那么都是没有用的。文笔好与坏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从没写过文章只知道去死读书的人,和一个经常性联系怎么去写作的人,不用看都会知道谁的文笔会比较好。
要想把文笔锻炼好就需要自己不断的去写作,不断地练习然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将优点保留,将缺点改正,不断地进步,这样自己的文笔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地变好。如果不去不断地练习,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那么你的文笔只会裹足不前。
我们在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经常性的布置一些写作类的内容,让我们不断地练习,这样的过程很多人都是经历过的。这就是在给我们机会不断地去进步。不然的话直接让我们多看看书不就行了吗?干嘛要多此一举去让我们练习去写作呢!还不是因为只有自己不断地练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吗!
就和我们考试一样,每一次的测试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在哪些方面比较薄弱,然后根据自己所发现的来不断地改正,这样学习成绩才能不断提高,道理都是一样的。一个只知道去读书的人就像是纸上谈兵的大将军一样,只知道那些知识,都不会运用,怎么可能最后能赢得胜利呢!真正会打仗的不都是不会是那种只知道读书而从没有实验过的人。
所以说,文笔这个东西还是要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实验才能真正的变得更好的。
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割裂来看,因为一个人的文笔好是由于“学富五车”和“日积月累”这两个因素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下造就的。所以如果你想有好的文笔,除了勤学多练一些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多看一些相关的文学书籍。
首先,想要拥有好的文笔,你需要多多练习。唐朝的时候有一位诗人(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这个人会把平时想到的锦言妙句随时的操做下来放在一个小布袋里,等到想用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布袋打开,找一些可以用的诗句。其实平时你也可以像这位诗人一样,先给自己定一些想要写的主题,比如亲情什么的,然后等什么时候有了关于这个主题的新的认识,就可以抓住这些灵感来写一些东西,事后再做一些润色,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的写作能力正在提升。所以拥有好的文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勤加练习方能成就大器。
再者,阅读书籍也是提升文笔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一方面要学会引用其中的名言佳句,另一方面也要学会人家的写作手法。其实那些流传至今、一版再版的书籍往往都是经过了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真正的文学艺术瑰宝,所以这些书籍是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我们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既可以体会到它们对我们精神上的震撼,也可以去感受书中文字中的魅力,所以阅读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你想提升文笔的话,练习和阅读都是不能忽视的,它们就像是船的两只桨,不论失去哪一只,你的这艘小船都不可能平稳的向前滑行。所以不妨双管齐下吧,只有这样你的水平才会逐步的提升。
我认为文笔好是练出来的结果,当然读书多才能为你的文章提供好的素材。
很多人特别会写文章,不仅构思巧妙,文笔也是了得,让人读过以后还想再读,所以我们在微博也好,微信也好,看见好的文章总是想收藏起来,好的文章让人回味无穷。
一些人认为读书多就能写出好文章,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有点狭隘,我并不认为只要读书多就能写出好文章,否则从古至今读书多的人比比皆是,能够称之为作家的却没多少呢?
我认为读书多只是一个辅助你丰富你文笔内容的一个方面,还是要通过多多练习才能学会如何写文章,毕竟实践出真知,只有多多实践过,才知道自己的文笔差在哪,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否则就只是语言的不停堆积,那可不是一篇好的文章。
读书多只能代表你读的多,但是你是否能够全部吸收,变成你自己的知识还是个未知数,如果你只是盲目的阅读而不进行有效的思考,那即使读的再多也是无用的,只有将读过的书通过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东西,你才能在写文章的时候下笔如有神。
而如果你经常写文章的话,由于你经常练习写文章,写文章的时候势必要进行思考,也是你在脑海里将你所知道的所有知识进行有效的组合的过程,是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写而写,简单的堆积文字了,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文笔。
想要文笔好,多多锻炼才是最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忽视知识的积累,我觉得如果两个可以齐头并进的话,想必效果会更加好的。
我感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有。首先你要自己多读一些书,当你读书的时候你就会更加了解写书的一些逻辑性,你才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写作方式和一些文笔的表达,当你读书读的多的时候,那么你的思想就会更加的丰富,你的逻辑思维就会更加的强,你也可以更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一些比较有文笔的方式,而且你表达的方法,也会有更多的人看。
你可以从他们写的书中更加的了解一些写作上的特色,你也会从中摸索到属于自己的写作特色。一个人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一个符合自己形象的。你也可以更好的罗列出你想要写书的一些写作顺序,这些都是可以从书中总结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一些专业的词汇来表达你的情感,而不是用一些大白话来表达你的情感,你的作品中更有文艺气息更文采。
我觉得文笔好也是练出来的。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不实施起来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强,也不会知道自己究竟在那个方面有一些缺陷,这个时候你就要把你所想到的一些东西写出来,试着用你学到的方式去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
当你写出来的时候,你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才那个方面是弱项,那么你就需要多读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或者在书中多学习这个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在文笔方面可以有所提升然后自己的文采可以变得更好。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只处才能想到弥补的方法,才可以多加改进,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加的优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完全不经过训练就只是看了一眼别人的作品就文笔极好,作品上乘的天才,至少这样的天才不是广泛存在的;也没有完全经过训练就可以文笔出色,妙手偶得的写作高手。
一个人文笔好坏的评价,其实是需要拿到具体的情景当中去的。
比如高考的时候的写作训练。我的语文老师持续两年要求我们写作采取同样一种格式或者说一种写作的套路,而在平时评卷和高考评卷的时候这样的作文结构就被人们称之为好文笔,好的作文。
这样的结构就是:在开头的第一二段必须在两百字甚至少于两百字之内就解决,并且必须在显眼的地方写上你的文章的中心思想,让改卷老师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在文章末尾需要做到点题,即首尾呼应,让人觉得有始有终,让老师在末尾再次看见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加强阅卷老师对于自己的文章观点的印象,做到所谓的主旨鲜明;而在文章的主体段落,就只需要大白话叙述清楚事情就可以了,并且必须分段做到所谓的结构清晰。顺便说一点,语文老师让我们对于中间主体部分的处理,恨不得让我们用1、2、3、4这样的数字标记清楚自己采用了几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
试问这样的文章在脱离了考试的环境之后还可以称之为好文笔吗?恐怕不尽然。而高考作文当中的高分满分,大部分就是经过训练,日复一日的重复一个套路来迎合阅卷老师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