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孙莘叔问欧阳修,写作如何提高?欧阳修答:“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苏轼在《东坡志林》里记了此段,又补白: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即,读书+写作=提高。这条是苏轼和欧阳修都认同的。有不服的,可以找他二位叫板。不读书也可能提高写作水平,比如早年的沈从文先生。但这与读书提高写作水平,并不矛盾。沈从文先生这种早年经历丰富的,后来不也很爱读书吗?王朔这种撒娇来个“无知者无畏”的,其实读书数量车载斗量。许多号召大家不读书的写作者,你去看看他们的阅读量再说话吧——许多都是类似的撒娇。许多作者的作品看着是才气流,仿佛生来如此。但你看看他们年少时写的东西,大概会有不同观感。马尔克斯接触鲁尔福小说之前和之后,作品完全是两个风格。王小波三十岁前写的东西与四十岁后写的东西又是两回事。海明威去巴黎之前没怎么读过欧洲诸大师,那时他的短篇和后期也不是一路。阅读和阅历,都是汲取外界养分的一部分,都是学习。所以阅历要带个阅字嘛。
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这里的思,可以改成写。读书和学,都是个汲取的过程。思和写作,都是一个盘桓、组织、将原材料组织出来的过程。写作、练习和思考,都是将你学到的东西尝试呈现的过程。写作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一件事情上,就是对文字的自觉。每个人大概都有这体验:中学时写了什么,自觉辞藻丰华,才气盈天。过几年回去看,惭愧得不肯承认是自己写的。这时候再写,比先前辞气沉稳多了。同样一句话,以前写下来不觉得差,现在能觉得了。这种自觉,这种懂得文字好坏,自觉规避坏文字,选择好文字,其实就是,提高了。许多读书多的人,会将这种自觉和敬畏,误以为是退步了——“那么多人写得那么好,我不敢写了。”这其实不是退步,而是对题材和技巧的精度要求提高了。只读书,不思考不写作,那当然无法提高。但因为人的思考(即对汲取知识的组织)是无时不刻的,所以你只要读了足够多的书,你的思维方式和加工,你的遣词造句,一定是比先前出色的。写作,也只是思维加工输出而已。
很抱歉,我要泼一下你的冷水,尽管我们的写作水平会因为随着读书数的增加而变化,但并不会有明显的提高。
因为读书和写作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这是两码事。
读书其实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你因为自己人生的经历或者人生的感悟,而对书中的某一个观点拍手称好;又或者因为书中的某一段描写,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然后你被它所感动。感动了或者感悟了,读书这个历程对你来说就算赚了。
但这个时候,你很有可能有所收获,却讲不出他的好。
这种感觉有点像你中500万,但是因为出于安全考虑,你又不能跟世界分享你的喜悦。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说,那为什么有句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其实也没有问题,因为他想表达的是,读书的量确实会对你的写作或者观点的表达是有帮助的。思想创新或者思维拓宽,却不代表能够帮你提高你的写作水平。
因为写作是一件非常大众的事情。
之所以说大众,是因为你写作的时候,你要面对的不只是自己,还有读者。我们多少总会遇到一些人,读书读很多,但却不一定能够写得很好。
不是他们的知识储备量不够,而是他们缺乏一定的技巧。写作是一件争夺大众注意力的事情,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技巧,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思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读者未必会买账。
能够得到读者关注的内容,往往是帮助读书解决痛点或者戳到痛点的内容,自嗨是很难获得认同的。而这种内容,需要的绝不仅仅只是读够多的书就行了。
所以我觉得,读书在某种程度上能帮你拓宽你的思维,让你的表达的观点更具有争议性,或者更具有创造性,新颖性,但是却不能明显的提高你的写作水平。
-------------------------------------------------------------------------------
做生活有心人,一起更好成长,欢迎关注木木的公众号LiFe記(MULIFE09)。
这是肯定的!读书数量增加对写作水平的提高肯定有帮助。
首先,我们输出之前必须要有输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肚有墨水才能谈吐自如。我小时候,父亲最开始就是培养我阅读的爱好,后来看的书渐渐多了,很自然,你就会想写。而之所以能写出东西,也得取决于你有思想有内容。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读书少了,你的文章内容就会显得空洞无物,所以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所以,写作的前提,读书积累的量非常重要。
而且,我们读书读得越多,眼界会更开阔,思想会更深刻,我们表达出来的内容才能更有启发的意义。一个通经博古纵横捭阖的人绝对会比一个目不识丁学识有限的人输出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内容的提升也是写作水平提高的表现之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
当然,读书有助于你写作内容的丰盛,有助于你思想主旨的升华,有助于你表达精华能够经得起时光的推敲。另外,写作水平还需你平时多写多作勤练笔。即使你输入得越多,但没有输出,也是枉然。天底下所有有用的事情,都离不开勤奋,我们常说的“勤能补拙”以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都是这个道理。
加油吧,骚年!文学路漫漫,吾等将坚持不懈!
我相信读书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写作水平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真正牛逼的细节自己闷头想是很难想出来的。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一篇文章想要写的有血有肉,引人入胜,就必须充斥着各种高分辨率且震撼人心的细节。我举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关于一场灾荒的细节,黑毛风:有一个曾经去过灾区的人回忆说,他们路过灾区的时候就听自己这马车在行进的时候”咔嚓咔嚓“直响,他探出头一看,发现路上全是累累白骨,那咔嚓声是车轮碾碎死人骨头的声音。这人吓得缩在车里瑟瑟发抖不敢再看,没想到过了一会,刮风了,大风吹进车里很多黑色的毛发,吹的那人脸上身上都是,那人摘干净仔细一看,吓得差点尿裤子里,他发现那些毛发全是死人的头发,有的头发还能辨认出死者生前的发型,当时的灾区,饿殍遍野,那些荒野上尸体的头皮已经被喜鹊和乌鸦啄烂了,死尸的头发被大风吹遍原野,于是山西大地上吹起黑色的风......就这样,灾民们曾经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后证据也在风中吹散了...
会!但是千万要注意把握一个临界点。对此作为一个编剧我深有体会。
小学有一段时间猛看金庸小说,写作能力就在一个月以内突飞猛进,光荣被语文老师批准可以不用上语文课。于是多年来我坚信多看书是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的。后来别人要送我礼物,我一律说我要书,于是我真的收到很多书。现在我发现书真的是太TM有用了,特别是到了冬天,可以用来生火。
就因为那一个月的突飞猛进,到现在我还保持看很多书的习惯。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书看得越多,遣词造句会更丰富,可是大量的知识堆积反而降低了我本身的创造能力,堵在脑子里啥都想不出来了。所以拖稿的事情时有发生,最后交的稿子质量如果让人满意,就可以臭不要脸地说自己追求完美。但是大多数时候是被人骂臭不要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