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达国家的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加拿大一个6岁的孩子一年的阅读量是300本,这还是中等阅读量水平。我们孩子的阅读量呢?差别一下子就出来了。
先别急着阅读量了,孩子如果读完一本书,他理解了多少?能够深入思考吗?能够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吗?如果孩子的阅读既没有质量的高效,又没有数量的积累,那阅读对孩子来说,就像刘姥姥走了一趟大观园,走马观花而已。
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孩子的拆书能力。
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用。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第三章“把读过的书变成精神财富”讲到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从简单的开始入手。
1.涂涂画画,对怦然心动的句子做记号。
用不同的画线方式进行区分:
普通直线:孩子觉得重要的句子; 波浪线:孩子想记住的句子,以后能够加以运用; 圆圈:圈词,圈关键词。
孩子是天生的画画家,用色彩鲜艳的画线方式,让孩子喜欢上阅读的感觉。
孩子通过不同的画线方式发现书中的细节、体会情感、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通过判断推理得到自己的结论。这些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
通过画线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因为观察力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基础。
2. 读书体验比读书重要,所以读书后要培养孩子摘抄的习惯。
有些人为了省事,看到喜欢的地方会用手机拍照,觉得节省时间。但是以我失败的个人体验告诉你,花三十分钟拍的照片收集三十本书的信息,也不如摘抄三十分钟更有效率。因为那些内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变成你无形的财富,所以引导孩子摘抄起来吧。
培养孩子的摘抄习惯时,我们引导他摘抄哪些句子呢?
*能够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的;
*加深理解的;
*一定摘抄让孩子自己心动的词语;
*摘抄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
*找到最能代表这次读书体验的语句;
*抄小标题
让我最有感触的该是一定摘抄让孩子自己心动的词语,因为真的有感触,所以会产生共鸣,这些句子随着时间流逝会深深的刻在孩子的心里,也许在孩子独处时,那些怦然心动的句子会像浪潮一样不断冲刷着孩子的思想,净化他的心灵。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写到:“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自己思考。”
虽然我们不必做的那么决绝,但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却是让孩子搭上了思想的便车。阅读会让孩子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就像李欣频说的那样“碰触世界之前先碰触自己”。
微信公众号:Cissy育儿思考
FAB介绍法: F是属性或功效(Feature),即自己的产品有哪些特点和属性,例如:“在功效相同的产品中,它是最轻的电子发动机,只有10磅重。” A是优点或优势(Advantage),即自己与竞争对手有何不同。例如:“它足够轻,可以便携使用。” B是客户利益与价值(Benefit),即某优点所带给顾客的利益。例如:“你的客户不再一定要到维修中心寻求帮助,因为服务代表能够使用便携式修理工具。” 具体到书的介绍上:F表示这本书有什么特征(作者是谁,内容是什么,哪里出版,厚薄如何……);A代表在同类图书中,这本书有哪些不同凡响之处;B代表你若参加这次学习活动,你会有什么收获、解决哪些问题、实现哪些梦想…… 关于分组,分组是很有效的增加兴趣和安全感的方法 小组合作可以提供安全的学习氛围。最好是由学习者自由组合,这样互相熟悉的人会凑成一组。好处是,碰到比较难的学习任务(多数出现在激活或催化环节,拆书家要求学习者现场加工出自己的案例),学习者可以在小组中增加安全感。小组学习中,学习者常常受到同伴的鼓励,熟悉的人之间更可能有相似的经验,这样可以更好地起到互相学习(P2SP式学习)的效果。另外,分组会鼓励建设性的竞争。细做的分组,要求选组长、定组名,把组名和组长名记录下来,并记录发言次数,等等。粗做的分组,只要大家分组围着坐即可,进行到需要讨论的时候再定组长。
以前在公司的时候,公司1年会有一两次邀请外部讲师到公司培训,重点培养中层干部,而2天的培训费用就要是3万块钱。结果就是培训的时候心潮澎湃,感觉学到很多知识,可以大干一场了。然而培训过后,该怎样还是怎样。从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迅速发展,将线下的培训转移到线上,让学习变得更简单,视频、音频、图文,三者结合,加上社群解答,效果其实不亚于线下培训。但是,在参加了很多课程,类似时间管理、知识管理、PPT等培训营之后,发现老师讲的很多内容其实书里面都可以找得到。甚至,现在出现了很多在线“读书会”,半个多小时把一本书的精华讲给你听,减少你读书的时间。
我目前正在读《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在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有些书你甚至没有必要读完。我想,如此一来,整理出书的框架是没有必要的。拆书的目的是致用,若是读到了某一部分感到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应用起来很有价值,那么就要仔细想一想如何应用,并付诸实践。能多用一点就多用一点。这样,你已经把书本的内容转换成了为自己增值的能力。接下来,如果你继续读,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等到读完,框架也就有了;或者你没能继续读下去,那也没事,你没有损失,还收获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