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楷书和行书的区别和界定标准,这个还得从楷书和行书的发展演变来谈起。
我们开始学写字和练习书法,基本上都是从楷书开始的,等到楷书练熟了,书写速度快了,会逐渐过渡到行书。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楷书和行书的区别,无非是一个写得比较工整,运笔比较慢,而行书书写速度比较快,有连笔这样的区别。
但其实不然。
楷书和行书最大的区别,除了字型上的差别外,还在于笔法上的差别。
我们中国文字,从仓颉造字开始,现在有据可考的文字大致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这样一个演化的过程。
也许有人奇怪,明明楷书一板一眼,写的那么慢,怎么会还在行书之后才演化定型呢?
先秦之前的文字演化我们就不不再考证了。让我们从隶书开始。
我们都知道,隶书始于秦篆,但是秦篆弯弯曲曲的太复杂,所以被加以简化,成为了一种连奴隶也能看得懂的文字,所以称之为隶书。
隶书在汉代逐渐成型和发展,这是毛笔也已经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那么我们回想一下第一次拿起毛笔的孩子会怎样写字?
是从藏锋点顿这样的复杂的运笔方法开始,还是直接一笔划过去呢?
所以这种直接摆动的笔法,造就了汉代隶书笔画的主要特征。
这个是西汉早期马王堆出土的简牍,从笔画上可以看出,早期的隶书笔法还是比较简单的弧形。
到了西汉中期的甲渠侯官简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笔画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隶书特征,也就是蚕头雁尾的波浪型笔画。这也是笔法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进化的必然。
但是隶书和后世的楷书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书写要求工整,速度较慢。所以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笔法——章草就出现了。
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
陆机的平复贴,就是章草的经典之作。
比起工整的隶书,很多笔画度连在了一起,而笔画的连续,意味着笔锋运动轨迹的弯折的增加,这需要更加高级的运笔技法方能胜任。
等到了东晋,我们终于迎来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时笔法的发展,已经让笔画脱离了基本的一维线条,作品中每一点画都像是飘扬的绸带,在不同的侧面交叠纽结并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不再是一条简单线条,而是变成了某种立体的感觉,这也正是由于笔法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笔锋的熟练应用才能出现这样的效果。
隶书经过章草发展为今草的同时,沿着另外一条线索发展为了当今的楷书。
西汉年间,就出现了少量的类似楷书的点画,很可能只是无心之举,但却是一种新字体产生的端倪。
等到了东汉,大多数的字已经退去了隶书的波浪运笔,变得更加平直
其实任何时代对于字体发展的要求,都是在易于识别的基础上的越简单越快捷越好。楷书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对隶书从结构和笔画两方面同时加以简化的产物。
结构的简化,在于笔画的减省,笔画的简化,在于曲线变直线。于是在边角转折的地方,圆弧逐渐消失,代之以提按。运笔的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笔画的端部和弯折处。
我们对比一下王羲之和王徽之的笔法就可见一斑。
当用笔的重心移动到笔画的端部和折点之后,很好地适应了楷书方折分明的结构。夸张的端部以及折点,既使点画更加醒目,也能弥补弧形运笔减少、笔画平直带来的审美损失。
等到了唐代,楷书无论是作为一种实用的字体,还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个类别,都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中唐的颜真卿是楷书的集大成者,无论是他的《多宝塔感应碑》还是《麻姑仙坛记》,都体现了几个特征:第一:强调端部和折部,提按的笔法极为明显。第二:丰富了端部和折部的用笔变化,使得藏锋、留笔等成为楷书的典型笔法。
再其后,行书也逐渐受到了楷书笔法的影响,而出现了行楷这样的书法。
如上,行书和楷书,都是从隶书发展而来,在魏晋之前,行书占据了书法的主流位置,而到了唐代以后,楷书成为了书法正宗,之后的其他字体,也都多多少少地受到了楷书笔法的影响。尽管有时行书楷书字型相似,但是我们从其笔法入手,行书注重笔画的运动流畅,弧形运笔,而楷书注重端点转折的提按,也就可以很好地区分行书和楷书了。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楷书和行书的界定标准非常清晰,从结构和笔画就可以非常容易的判定哪个是行书,哪个是楷书。从结构来说,楷书就是给人四平八稳的感觉,行书比较飘逸。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就是笔画,楷书笔画“点横竖撇捺”都有很高的要求,行书在书写的时候可以牵丝和连笔。
楷书的结构严谨,每一笔都不可缺漏。因为楷书是由汉代形成的隶书慢慢的演变和改造得来的,所以沿袭了隶书的笔法,但省去的隶书的波势(我们称之为“蚕头燕尾”)。楷书的笔法主要有几个特征:横平竖直,形体方正。因为可以作为“楷模”,才成为“楷书”。楷书又叫“正书”或者“真书”,之所以叫“正书”,就是因为它方方正正的结构特征。又称“真书”,就是因为规矩整齐,就是这个字原本的面貌。所以我国古代学习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学习书法,从楷书开始就是因为,楷书最好的展现了一个字形的原本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它的本真,所以称“真书”。
行书是一种总的说法,它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笔法简化了不少,这也弥补了楷书书写是笔画繁多,结构端正造成的书写较慢的不足。行书的结构没有那么严谨,书写流畅,有行云流水之感,所以称为“行书”。风骨洒落、徐行缓步,是优美的行书的一大特征,展现出来的意境也有深意。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就是以“纵有行、行无列”,通篇“险中求平”的造型艺术美,让人惊叹。笔法上,以圆代替方折,以勾、挑和牵丝来加强点与画之间的呼应。这样就是行书明确区别去楷书的显著特征。
行书是介于楷和草之间的书体,主要特点是笔画之间有连带,笔速较快,笔画有减省。行书可以有楷的成份称行楷行书中有草的成份称行草。
楷书也有称真书、正书的。笔画起行收明显,笔速较慢,笔画无省减,无连带,讲究中规中矩。
应该先练隶书,行书,草书,最后楷书,这是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有科学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