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说的太绝对。金庸的作品被于妈盯上以后,拍一部骂惨一部也是铁一样的事实。知名影评人史航对于正的编剧能力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呀!他说,“我们和于正先生,从事的可能并不是一个行业。”这不晓得是算爆红还是骂惨~
客观上讲,古龙的作品比金庸的作品确实更加难拍,原因在,两者虽都是武侠作品大师,但行文风格却是迥异。若粗暴的以绘画中的写实和写意来归结,金庸偏于写实,而古龙则是实打实的写意!
金庸先生新闻工作出生,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作品逻辑性很强,作品能量很正。不只是情节框架上脉络清晰,就是武功招数一招一式上也交代的很清楚。拍摄上只要大体遵从原著,演员颜值不出偏差,基本也就无错。若是能在演员选择上多下功夫,比如翁美玲配黄日华,李若彤配古天乐,基本也就成了经典。
古龙的作品胜于新意,有些西餐的味道,约莫是借鉴了侦探小说的笔法。情节着重刻画内心和意境这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武功更是玄乎,没有招数,很是玄幻,看起来激起无限想象很是带感,但如若用镜头表现,实实在在的表达,确实很有难度。表达的不好,自然就会造作或者神经或者表达不到位,骂声自然就都来了。还有朋友打趣说,古龙的作品不好拍是自然的,女人随便就脱,写写容易,拍起来就呵呵了~
金庸作品像《鹿鼎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都被翻拍成多版电视剧,每一版的反响都还不错;相较古龙的作品《书剑恩仇录》、《小李飞刀》等到今天也就拍过一版,很多作品都没有被搬上荧幕。他的作品相对金庸的更具有文学色彩和想象空间,他笔下描绘的是他心目中的江湖,读者想象的是自己的江湖;导演拍出的是他自己心中的,所以很多时候就不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
金庸的作品读起来就更像是电视剧本,细节性和故事性更强;脉络清晰、结局固定,导演只要按着小说去拍摄,成品就和小说差的不大;观众也会觉得认可。另外每一版的男女主角都会通过金庸审核,钦定自己喜欢的,所以别人也不敢得罪他,说他选的演员不好。
古龙的作品还是留的空间太大,大多是个远走江湖的背影似的开放结局,每个人对后续故事的想法不一样;导演也不好改编满足所有人的口味,被骂就成为常事。
因为金庸是个纯小说家,古龙确实个侠士。
金庸的作品很好看,不会空洞乏味,因为他的作品故事性非常强,因此喜欢金庸小说的人特别多,特别是那个年代的人。故事性强的东西,自然也更容易场景化、实化。这样一来,金庸的作品就非常受电视剧导演的欢迎。
这其实跟一些网络小说是一个道理,第一情节生动,第二粉丝多,这种作品,拍出来一定有市场,即使被骂,也是黑红黑红的。所以大家都敢放手去拍。
但是古龙呢,他的作品虽然也有意思,却更烧脑跟耗感情,故事情节不强,全靠读者死撑。不能说这种写作手法不好,这可是需要很深的功力。只是这样的作品就无法成为翻拍经典,毕竟速食年代,追求效益,导演跟演员不可能精雕细琢。
这个就跟口水歌容易红,有技巧的歌却听者甚少一个道理。当然,不管是哪种风格,都有其出彩之处,只是可能古龙的小说不适合电视剧的形式。
其实这个还好吧,金庸和古龙都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作家,写的武侠小说那是我们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尤其是很多名著翻拍了很多次,但是金庸和古龙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像金庸老师的作品《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等都是非常出名的,而且在翻拍的那些中都是有很经典的,金庸老师的作品是更加注重故事性的,对于里面的人物刻画的更加丰满,后期编剧改编起来比较容易,拍摄起来镜头呈现力要强一些。而古龙老师的作品《陆小凤》《小李飞刀》《楚留香》等更加强调的是文采和意境,而且古龙的作品则更加注重的是一个主角然后延展开来的故事情节,相对于说画面比较模糊,编剧后期改编肯定不能符合每一个人心中的江湖,不能令每个人满意。
个人感觉金庸擅写情境,好像现成的剧本,演员按照里面的台词来表演即可。所有事件基本按照时间走向交代的清清楚楚,导演和编剧只要不出格就能拍得中规中矩。古龙小说多是氛围,台词并不多,跳跃性大,常常最后才揭晓迷局。如果拍影视剧的话,编剧需要加入大量台词和场景,但味道就和文字作品相差很多。容易吃力不讨好。所以翻拍率低了吧
很多年前古龙作品也没被骂吧,想想看家喻户晓的楚留香和李寻欢。只不过古龙去世的早,他的作品被改的奇奇怪怪也没人管,比如有一部策马啸西风,我一度以为是金老爷子的白马啸西风,结果打开一看,我的天是古龙角色大乱炖吧,傅红雪和孟星魂啥时混到一块去了?古龙小说是不好拍,但求你好好拍,这样乱搞真的很醉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