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思想家黄绾是朱熹的虔诚信徒,早年曾发奋苦读,修身养性。到什么程度呢?“闭户书实,以至终夜不寐,中日不食,罚跪自击,无所不至”,废寝忘食的读书,还闲着没事自己抽自己,有点苦行僧的意思。平时还拿个小册子,一边写“天理”两字,一边写“人欲”两字,“发一念由天理,以红笔点之;发一念由人欲,以黑笔点之。至十日一数之,以视红黑多寡为工程。”除了这些,人家黄先生还拿小木牌刻上名言警句座右铭之类的放在袖子里,时常拿出来看。黄先生的修行很刻苦,也很变态,但是效果貌似不咋的。他早年靠“大礼议”起家(“大礼议”是明嘉靖初年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在此不细说了,不知道的自行百度),最初依附张璁,后来背叛张璁依附夏言,一辈子虽有起落但也算官运亨通,不过就是名声不好,“初附张璁,晚背璁附夏言,时皆以倾狡目之”。也不知道早年费那么大劲修行干吗的
黄绾这个人还有件趣事,他曾经跟皇帝吹牛逼,说自己学习岳飞,背上也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没想到皇帝较真了,让人把丫衣服扒了看,一看没有。皇上受到了欺骗很伤心,黄先生乱吹牛逼也被人笑话了好一阵子。
顺带一提,在黄绾之前,正德年间,有个叫余刁宣的锦衣卫,也是跟皇帝说自己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皇帝把丫的暴打一顿发配岭南。
唉,年轻人啊,就是总想搞个大新闻,不知道吸取教训。
1、唐代诗人张籍是杜甫的忠实粉丝,他将自己偶像的诗作烧成灰之后扮上蜜膏,每天早上吃三勺,意图“吃什么补什么”。(张籍虽不如杜甫有名,但也在文坛上算是名声斐然。晚年以创作乐府诗为专长,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
2、纪晓岚有过特别的买假货的经历。买几块墨,“余尝买罗小华墨十六铤,漆匣黯敝,真旧物也”,结果回家一看,是泥外面涂上黑色。买蜡烛,回去以后怎么也点不着,折腾半天才发现也是泥做的,外面裹一层羊脂。他的从兄万周,某天晚上上街去买只烤鸭,回来之后发现是鸭骨架糊上泥,再刷层油,夜晚灯光下根本看不清,啃了一嘴泥。奸商太多,纪大人很不爽,在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里给这些个奸商狠狠的记了一笔,感慨“人情狙诈”。
3、清代文学家石韫玉也是大藏书家,他给自己的藏书库命名为“孽海”。修《苏州府志》的时候,发现有黄书、淫秽色情刊物以及与正统思想不符的书一律烧毁。此人是朱熹的脑残粉,某天读《四朝闻见录》发现里面有诋毁自己偶像的字句,当即大怒。拉过自己婆娘来,把她头上身上的首饰都撸下来,去当掉换钱又凑了自己的积蓄,买下城里所有的《四朝闻见录》,一共三百四十多本,尽数烧毁。
有点心疼他老婆。
唐代人王播年轻的时候很穷,天天在附近的寺庙里蹭饭吃,和尚们不愿让他吃白食又不好意思直接赶他就想了个损招。寺庙里开饭前按规矩要敲钟,王播就是踏着钟声准时来蹭饭的。和尚们把这规矩改了,吃完饭再敲钟,等他来了碗都刷完了。王播知道这是和尚们不想让他蹭饭了,也就不再去了。这个故事到这按理说就可以结束了,机智的和尚设计赶走了吃白食的穷小子,但是好戏还在后面。
王播后来发迹了做到宰相,准备故地重游,回当初蹭饭的寺院看看。这个消息可把寺庙的老方丈给吓尿了,谁知道当年吃白食的穷小子能咸鱼翻身呢。思忖再三,老方丈想起来王播当年在寺庙墙壁上随手写下的诗,准备拿这个做文章。等王播来的时候,寺庙上下恭恭敬敬,特意领他去看他当年在墙上写下的诗,如今已经被重点保护起来了,还特意用青纱给罩上。王播感慨万千,在旁边提笔写下《题木兰院二首》: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来饭后钟演变成了一个典故,比喻贫困落魄而遭人冷遇。
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这人的长相特别有个性,“右脸有七黑子,如北斗。尝戴方巾,逍遥林下,望之若神仙。”自己脑补一下这人的长相吧,右脸上一把大黑勺子,这一看就不是普通人。《明语林》记载此人坐船出行的时候遇上打劫的,听说他在船上,不仅立马放下屠刀转身滚蛋,还退还了已经抢到的财物。按书上的说法是因为敬他是君子所以不抢他和他朋友的东西,不过我总觉得可能还是被他的样子给吓着了
提到陈白沙还有一件事很有趣,这人是个大孝子。孝顺到什么程度,每次和媳妇打炮之前都有跟老娘请示。恭恭敬敬的到老娘面前,说:“献章求嗣,请示裁决。”我想要生儿子,老娘你同意不?他娘说:“可。”他才进屋和媳妇上床办事。后来这事被他的一个朋友知道了,他朋友教育他说:“你娘是孀居多年的寡妇,这种事你怎么能和她说?”陈白沙被说的哑口无言,之后就改了这个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