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指人贪心不足,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劝世名言。同“贪心不足蛇吞象”,另有同“人心不足蛇吞相”一说。
其引申意义:
1.劝人知足常乐和某种意义上守本分的宗旨是一致的,其蕴含的哲理教育启迪了历史一代又一代人,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意识的正确引导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人能自律和自我节欲,不干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或得寸进尺、自取其咎和败道,比求神拜佛保佑自己贪污腐败、杀人越货不发案在实效上是无以伦比的。
总之,“人心不足蛇吞象”凝聚的丰富文化内涵,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百花丛中的亮丽一朵,成为我们相互劝说和自我鞭策,做人处世谋事的法宝之一。
再到后来有人把“人心”改成了“贪心”,便有了贪心不足蛇吞象,故事大致是说,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有兴趣了解更多和互相交流,欢迎关注我的
微信公众号:果子悦读,ID: gh_3f569ef25c79
象头神,大天的儿子
意思是一个人捡到一块钱不满足非要天上掉馅饼捡一个二十块钱的故事。
讲的是:古代有个樵夫,一天他去上山砍柴,看见了一条受伤的蛇,他于心不忍,便带着那个蛇回家,樵夫把蛇的伤治好了。
蛇就留在了樵夫的家中,性格也很温顺。可是随着蛇越来越大,食量越来越多,樵夫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把蛇放回山里,他把蛇放在了一个山洞。并跟蛇约定以后如果他来看望蛇会在洞口跺脚三声。
樵夫结婚生了孩子,孩子结婚又生了孩子,就这样过了好几代,樵夫的后代有个叫象的人。一天他听说蛇胆能治疗宰相千金的病,而且听说赏金还跟丰厚。
于是他就去山洞找到蛇,跟蛇说了这个事情。蛇很感激樵夫的救命之恩,便答应了他。象拿着蛇胆救回了千金。
可谁知当朝公主也患了同样的病,皇上下命如果谁能取到蛇胆,谁就能娶公主。象又一次被欲望驱使,他来到山洞找到了蛇,厚颜无耻的再次提出要求,可是这次他再也没有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永远也不要做欲望的奴隶,因为这样到头来只是害了自己。
人心不足蛇吞象,讲的是宋仁宗时期的一个故事,有个叫王妄的人,家里很穷,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母亲,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得好好的突然在旁边了一个草丛里看见一条花斑蛇。
这条花斑蛇身上满是伤痕,几乎已经奄奄一息了,这时候王妄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把花斑蛇带回去给他清理伤痕,包扎。
花斑蛇很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很想报答他们,有一天花斑蛇走出房间出去晒了下太阳,结果整个身体大了几十倍,母亲看到后吓晕了过去。
蛇觉得很愧疚就忍痛拔皮救了她,有一日宋仁宗想得到一颗夜明珠,并让他升官发财,王妄知道后跟蛇说了一番,蛇很想报答王妄,于是告诉王妄自己的两颗眼睛就是夜明珠。
于是王妄挖了一颗送给了宋仁宗,皇后看到后也想,于是又贴出一张告示,若谁送来夜明珠就封他为宰相,王妄听了后开始心动了,回去让蛇把另一只眼给他。
蛇也不傻,给了他自己就看不见这个世界了,于是走到太阳下变成巨大的样子把王妄吃了。
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这个典故出自《山海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这个民间也有很多传说。
我听过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农民救了一条蛇,把他养在家里,和蛇有了感情,但是蛇渐渐长大了,这个农民也要成家了,他们约定好,把蛇放在山上的一个洞里,以后农民会经常去看他,蛇也同意了。
农民成家以后,生下来儿子,儿子有了孙子,农民交代自己的后代以后要照顾蛇,之后就去世了。随着家庭的延续,有一个后代名字叫象。
有一次,象在城里看到一个千金小姐病了需要四两蛇肝治病的告示,他就想起了那条蛇,回家后就去找蛇,把事情告诉了蛇,蛇一直想报答他们,听完就同意了,象便钻进蛇肚子里割了一块肝,蛇非常痛苦。象因此获得了大批金银财宝,还娶了千金小姐。
后来,象又在城里看到皇上的公主病了,需要四两蛇肝治病,能弄来蛇肝的人可以做驸马,他又心动了,于是又去找蛇,蛇同意了,但是当象钻进蛇肚子里的时候,蛇疼的受不了,因为抽搐闭上了嘴。这就是蛇吞象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