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看过那么多的书,我最喜欢的便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全书以孙少平、孙少安两个为人物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陕北的情况,也许全书真的很对得起平凡这两个字,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只有双水村这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琐事,双水村的生老病死,贫穷与荣辱,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小人物的悲观,一幕幕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画卷,带我了解我们老一辈在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他们眼中的价值观,以及国家在那个年代的艰难处境。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在细节心理描述上打动人心,当你知道孙少安内心的独白,你就知道这个铮铮铁骨的汉子承受了多少悲与欢,他头上的压力有多大,再重的担子也没有压垮他,他为了家里人着想,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也许他的精神力量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不再因贫穷而捉襟见肘,不再因贫穷而低人一等,也不再因贫穷像自己一样,感到卑微,而错失了自己最初的爱情。
孙少安是务实的,而孙少平则给我的感觉稍带有一些浪漫冒险主义,他骨子里向往大世界,向往新主义,现实却是残酷的。他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他内心的不放弃,苦难反而成就了他内心一股精神力量,他自我欣赏,体会人生百味,他在寻寻觅觅中找到活着的意义,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生的尊严,挫折与失败,淬炼了他的自强与自信。
马云说过,《平凡的世界》是给他力量的一本书,而对于我来说《平凡的世界》更是教会了我对苦难的态度,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本书的感觉不一样,仔细阅读,就会有收获感触。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目前很喜欢的一本书,还是达不到最喜欢。不过希望跟你分享一下。
这本书是我刚刚上大学军训期间甚至之后看的书,加上另一本书。这两本让我回到高中重新读书,一切都重新开始。对我也算是有转折性影响的书籍。在官方上介绍是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其实最开始让我有深刻想法的并不是渡边而是他的好朋友木月,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大众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最后自杀在车中。他是孤单的,直子也是孤单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
在这里就有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诉诸言语之后确很平凡,但当时的我 将其作为语言,而是作为一团薄雾样的东西来用整个身心感受的。无论在镇纸中,还是在台球桌上排列的红白四个球体里,都存在死,并且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活着的同时,像吸入细小灰尘似地将其吸入肺中。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再此侧,不在彼侧。在面对生死的话题时我总能想到这些。我们总谈生死可现在我们毕竟还活着不是吗。
除了生死这本书之于每个人的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但从中能看到当初挣扎的自己。祝你今天有个好心情,我是u由二毛。
《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
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童话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其实,大人,特别是男人,读一读童话,能从看出男人的心灵成长史。世界上的童话何其多,到底有那些童话,能看出男性的成长史呢?这就要看别人的解读了,伟大的童话经过心理学家的解读,往往给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
《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这本书,说明了中年男性要面临的人生问题是何其得多,有一句话概括,就是:
中年男性面临的问题不亚于他们年青时遇到的巨龙。
童话里关于男性的故事,往往是英雄的成长史。一个平凡的男孩响应命运的召唤,孤身一人去往未知的远方。这趟旅途充满艰辛和危险,但男孩凭借勇敢完成了蜕变。这类童话到男孩成为英雄就结束了。
英雄不可能永远是英雄。琐碎而平淡的日子会日复一日地把英雄掩盖起来,直至把他逼入生活的死角。这个阶段的男性面对的生活难题不亚于他们年青时遇到的巨龙和恶魔。如何和生活和解,是他们面临的新问题。
与生活和解的答案,就藏在作者对八个成人童话的解读里。有一句话说得好,事实不重要,对事实的解读才重要。
我读过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穷查理宝典》,对我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查理提到的思考模型和普世的价值观让我的事业也变得更加顺利。
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是《葵花宝典》
真正博览群书的人,绝不可能告诉你有他最喜爱的一本书。也许他会告诉你,莎士比亚代表了叙事文学的本质;《神曲》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庄子》代表了道家无为的精髓;《离骚》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绮丽;卡尔维诺代表了现代小说的无数可能性;博尔赫斯代表了叙述所能实现的复杂哲思;
卡夫卡则呈现着人类生存的荒谬;《活着》讲述的是个体生命的强韧和持久;《局外人》则让人感知到个体的无助与无趣;《时间简史》是通俗正统的科学普及读物,但休闲时也不妨读些古龙和金庸;看日本推理小说是消磨时光的佳品,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和《解忧杂货店》也能解读出深重的人性;
要较科学全面地掌握历史,可能要通过《史记》、《全球通史》以及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但是你如果沉浸在《明朝那些事儿》,也是你个人的趣味,同样值得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