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在荧屏上面都可以有许多回忆,《西游记》便是其中最有回忆的一部。当看到女儿国国王依依不舍的真情流露挽留唐僧,为何唐僧就不答应呢!莫非参加佛门后就不能拥有爱情了吗?假如唐僧能留下来和女王成婚,这也岂不是一件很美好的结局啊!长大以后咱们才发现本来唐僧是真的爱女儿国国王,可是苦于没有办法。俗话说“有缘无分”。
有人说,西游记中女儿国这个情节,只是一种暗喻,暗喻女性的缠绵是人生苦海,女人是祸水。吴承恩笔下的唐三藏是个有血有肉的善人,对一花一木都倍加怜爱,更何况是一个美貌多情的女子,但他已生为僧人,更何况身负着取经普度众生的大人,发乎情,止乎礼。
唐僧一行人到女儿国,女儿国王也可为是一见钟情,故开始引诱唐僧,从而引出最为引人深思的一段对话。女王对唐僧说:“你紧闭双眼,还说什么四大皆空?你若真的四大皆空,为什么不敢睁眼看我?你若真的睁眼看看我,我不相信你会两眼空空。”激将法奏效,唐僧睁眼看她了,而且并未两眼空空,而是对女王说说:“我今生已许身佛门,来世若有缘分...”
从上个片段也许看不出什么来,但唐僧在对待别的女妖精,哪怕再漂亮,唐僧可是从来都不会说这句话的。也许,这个原因可以用他在琵琶洞里的一句话来解释:人妖怎么相提并论?!
收服妖精后,唐僧在马上略略侧首的一幕,也给了这一往情深的故事作了个了结。就像唐僧自己说的,人间事常难遂人愿。托国之富,倾城之貌亦留不住一颗佛心。
当时觉得女儿国国王是阻碍唐僧取经路上的绊脚石,现在却为他们两个有缘无分而叹息。唐僧说,“如果有来生”,他已经动摇了。可是西天过后,他成为了高居庙堂的那个悲天悯人的佛,她只是匍匐在他脚下虔诚的信女。如果有来生,他们会在一起的。不过,没有来生了。
唐僧是佛家弟子,佛教的信仰给了他信心和勇气,所以,他敢于冒着危险和艰难毅然往西天取经。除了自身的信仰,还有普救众生的理想,加上当时唐朝皇帝的厚爱与托付,他深深知道自己肩上的重任,无论一路有多么艰难,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豺狼虎豹,妖魔鬼怪,他都无所畏惧,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只是,他却没有料到,女儿国王的绵绵情意才是他最难闯过的情关。唐僧是和尚,是佛家弟子,但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男人。面对美貌温情的女儿国王,又有哪个男人可以抗拒呢?我想,一路经过的磨难,尤以这次最为艰险,因为,他真的动心了。
只是,自己的使命,自己的理想,还有唐王和众多等待他拯救的人那期盼的眼神,犹如一桶桶凉水,浇灭了他的情欲,凉透了他的心。他只得收拾起满腔柔情,代之以决绝。
为了理想,总要有牺牲,总要付出代价,总得面临选择。这一次,唐僧他依旧选择他的取经大业,而把难得萌芽的情感扼杀了。不知道西去的路上,那寂寞的旅途,那漫漫长夜,每当回想起女儿国国王那如水般的柔情,那略带幽怨的眼神,他那一心向佛的心是否还会隐隐作痛?
唐僧的身份是一名僧人,古时候的僧人要求戒女色,这是做僧人的前提和本分,唐僧作为一名得道高僧,自然不敢逾越。二来,虽然对女儿国王心生情愫,但毕竟西天取经为毕生所愿,心系国家和佛法,但女儿国王身为一国之首,肩负执掌国家的使命,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女儿国,和唐僧一道去西天取经,一个注定要原地坚守,一个注定要远行,两个人又身负使命,儿女私情和这些比起来,孰轻孰重两个人分的很清。
还有,就算两个人都各让一步,第一种情况,唐僧留在女儿国,他还有三个徒弟,这三个人得把女儿国折腾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更何况女儿国从未有过男子,突然间有男子闯入也是破坏这里的生态平衡。第二种情况,女儿国国王随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经,四个男人带着一个女人,画面有点辣眼睛,不定让妖怪捉去多少次了,而且长路漫漫,路途艰辛,从小锦衣玉食的女儿国国王估计也吃不了这个苦。
所以,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
因为在唐僧心里,他把儿女情长和他去西天取经的事情分开的很清楚,他知道自己一个出家人,所以他万万不能对女子动了私心,如果动了,不仅他会因此受到惩罚,女儿国的国王也会因此受到牵连,所以即使他真的心系女儿国国王,但是他却不能和她在一起。
其实在唐僧心里,他是知道女儿国国王是他此去西天取经之路上的一劫,他知道只有跨过去这一劫,他才可以继续去西天取经,所以他知道他并不能对女儿国国王有任何的私心。
还有一点是唐僧心里其实明白他和女儿国国王之间的差距,先不说唐僧是一个出家人,其实他心里的也知道女儿国国王并不是他所能高攀上的,因为他知道他们两个人之间差距太大了,所以他在一开始就去克制住自己的感情。
在他们师徒四人成功取经后,这时的唐僧也已经成为神仙了,所以他知道凡人和神仙是不能长久在一起的,所以他在最后也没有选择和女儿国国王在一起。
女儿国国王应该是俗世最高的诱惑了,有钱有权有色,还有真爱,唐三藏为了使命都放弃了。不过和现在谈了一半就抛弃女友追求理想的人不一样,那叫虚伪。他压根就没接受
肩负大唐皇帝的使命,有贼心没贼胆,害怕命不保的胆小鬼,害女儿国国王单相思独守空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