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年),汉族,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是明代后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也是明代诸位书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是当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出身于贫寒之家,从1589年中进士之后,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使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好几次都被反复起用。董其昌之所以最终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是因为在考试时书法不好。
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本来以他的文才他是绝对的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字很差,考官就将他列为第二。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从此以后,他认真钻研书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的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浩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董其昌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提出“南北宗”论,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其负面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主张在临摹古人作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再加上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他的书画风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董其昌在绘画方面也有一些涉及,他擅长画山水画,师从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古朴典雅。
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董其昌虽然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在大量的题跋中都可以看见。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观点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有很大的帮助。
明朝书法家里,怎么可能轮到董其昌?不说王铎,单单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就可以把董其昌压下去,何况还有苏州的王宠,祝枝山。董其昌一生都在和赵孟頫过不去,每天窝在项元汴家里,死磕赵孟頫,还说了很多酸溜溜的话。单就清秀甜俗这一路,他是没办法跟赵孟頫比,而高格调上,黄道周和倪元璐却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子,这两位民族英雄把自己的精神风貌全部铸融于笔墨间,然而明代最优秀书法家,我觉得还是在王铎和王宠中间,遗憾王宠英年早逝,他的艺术风格还没到达巅峰。唯有王铎,大气磅礴,格调好远,当属明朝第一。
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