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或灯节,是民间多彩多姿的节日,也是春节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复常态,所以民间热烈庆祝,故有小过年之称。
相传早于汉文帝期间,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及至汉武帝创建了“太初历”,进一步肯定元宵节的重要性。元宵节的节期,随着历代的发展而不断延长,相传唐代的元宵只持续三日,到了宋朝则延长至五天,及后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开始活动,直至年十七才结束。
中国传统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平时在白天亦难出门,更何况是夜晚,难得元宵节当晚可以破禁,自然会尽享欢娱,等待异性来结识,所以不少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都以元宵佳节为题材。
元宵节是个热闹的节庆,活动很多举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
民间将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因此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责是赐福,所以,民间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赐福。
(二)元宵祭祖
上元节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过当时称做“浮圆子”,到明朝才改称“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时为年头佳兆,吃汤圆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已是团圆幸福。
(三)迎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所以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民间称花灯为「鼓子灯」,因为过去小朋友所提的灯型似鼓锣。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式样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形象灯如关刀灯、兔灯、水果灯、半灯等;另一是活动灯,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现在多为电动花灯,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传统。
(四)猜灯谜
以往灯谜都在寺庙里举行,因为寺庙乃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而且有花灯竞赛与展示,所以从前都在花灯下榜上一个谜面,到元宵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猜灯谜,场面热闹而温馨,因为可以得个奖品回家,算是小过年的吉祥兆头。现代猜灯谜的型态有揭诸在报章、杂志上的,有电视转播某个寺庙的灯谜大会,也有在某些节目中穿插的灯谜,型态多样化,可满足民众不同的需要。这也反应现代社会中过传统节庆的多元型态。
(五)舞龙舞狮
全国各地在元宵节都有龙灯,龙是一种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民族的图腾。台湾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纱,作为龙形的灯龙,在龙头和龙身里,点上十几枝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由十几个人抬着走,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称为“弄龙”。十五夜各地的狮阵也一起出动,称为「弄狮」,并表现功夫,其目的在驱邪祈安,并有贺年贺节的喜庆意义。
舞龙舞狮时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更为元宵节带来热闹的气氛。
由于大年初七要上班的缘故,在异乡工作的人早早就踏上了返程的列车,元宵节只能在外地过。很多人的元宵节记忆还停留在少儿时代,故乡、父母、朋友、烟花等元素构成了我们对于元宵节的基本记忆单元。可一旦走出故乡,没有了这些元素,过节的氛围就减下来,人们就失去了过节的热情。选择不过节,这是很多异乡人对节日的态度。一方面,相较于自己的家乡,城市缺乏浓厚的节日氛围,人们提不起兴趣过节;另一方面,在城市打拼的外来者们多被工作和生活所累,匆匆忙忙中,我们抽不出时间也没有精力用节日装点生活。于是,传统节日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反倒是很多洋节氛围十足,更能引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笔者认为,在异乡也要过好传统节日。我们姑且不说那些宏大的文化传承责任,就算是对于充实我们的个人生活来说,过节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节日连接着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传统佳节一到,人们的思乡情就油然而生,会让我们忆起那个影影绰绰的故乡;过节是生活的仪式,生活应该松弛有度,一味的紧绷,缺乏生活气息,身体也容易懈怠,而过节则如一种仪式,给流水的生活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息;过节是浓浓的人情味儿,三五好友相聚,叙旧聊天话家常,这是对友情的维系。
要为传统节日创造条件。过节氛围很重要,各地要依托传统节日,举办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让生活和工作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受到节日的热烈。以元宵节为例,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人财物力,举办如猜灯谜、元宵晚会等活动,免费邀请外来工作人员参加。当然,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轮休放假等方式,给员工提供相应的节日福利。在异乡也要过好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等,这都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从这些习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气息。可即便你所在的城市没有这些传统,没有举办活动,至少一碗香喷喷的元宵会给你的异乡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节日感受。在异乡,哪怕再忙碌,我们也不该忘记热气腾腾的生活,不该停止对仪式感的追求。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节日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而文化则是随着世界脉搏的跳动不断变化的。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帮助这种节日传统在文化中得以延续,或者使其发生变化以达到与时俱进。正如人随着年龄增长外貌会发生变化,人生经历也会有所不同,文化以及传统的变化也是理所当然的。随着全球相互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传统也成为世界各国共享资源之一。而外来文化想要在某处落地生根,也必然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就文化本身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无论如何,古老传统的丧失的确令人痛心。如今,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流行说英语,穿牛仔裤,听英文歌曲,甚至连圣诞节这样的宗教节日在很多非宗教地区都开始盛行。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它的确意味着,很多地方的传统文化日渐没落。每一种文化和传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应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而被我们遗忘。很多人都认为现代和传统互不相容,但实际上,文化传统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