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民愚昧无知的国家,不可能建设创新型社会,也不可能有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科学思想观念和科学精神、氛围的建立,是培育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下一代的前提,也是家庭自身建设的必需。
前不久,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说一个年轻人为了表达对逝去的父亲的孝敬,在清明祭祀时,准备了一大堆纸钱、纸元宝、纸车马,还特别精心糊制了两个穿三点式泳装的纸二奶,说是供父亲在阴间享用。在好笑、鄙视之余,也不由得为我们少年儿童的生存环境担忧。
近年来,一些腐朽没落的旧文化现象在社会上抬头,封建迷信,伪科学的骗术屡见报端。这不能不影响到孩子。前不久市场上流行咒语毒娃,购买者除了一些白领,主要就是一些女中学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愚昧的、没落文化对下一代的深刻影响。
进行科学思想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下一代人的素质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进步。一个国民愚昧无知的国家,不可能建设创新型社会,也不可能有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科学思想观念和科学精神、氛围的建立,是培育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下一代的前提,也是家庭自身建设的必需。第一,抓住一个核心。家庭的科学精神教育首先要抓住一个核心,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孩子崇尚科学,什么是科学呢?
首先它是一种价值观念,是科学视界、科学方法、科学想象、科学创造等诸多要素的总和,是一种世界观。所有的科学工作背后,都要有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如宇宙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其中某一部分的规律和其他部分是紧密相连的;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就能够解释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等等。
在家庭里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经常带孩子看科普展览、听科普讲座;有机会就和孩子一起拜访老科学家,读著名科学家的传记;鼓励孩子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提出疑问并寻找答案;有机会带领孩子从收集物体、计数和测量物体、进行定性观察、组织收藏和观察、讨论发现等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入手,探索各种秘密;经常与孩子探讨真伪、美丑、善恶等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等等。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的,需要潜移默化,需要循序渐进,家庭科学观念的教育关键是必须牢牢把握住这点,把科学价值观念的传递作为家庭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价值观表现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就是要坚持*、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就是在面对具体事物时是相信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相信无神论还是有神论等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中的这句名言就是科学的唯物史观最生动的表述。 科学精神是一种探索精神,而探索来源于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