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欣赏的这种日式美感叫做物哀,而你感到了便是知物哀。 说起这个有必要讲一下日本人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首先日本是一个哀伤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小岛上,周围是茫茫的海洋,什么都是小小的他们没有大平原大河流,只有薄雾和青苔,加上禅宗的影响,他们便有了一种虚无观无常观。认为一切都会过去,所以他们不喜欢书写历史政治现实,川端康成有类似的表达即是世间实际的观念总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所以文学要写一些永恒的东西。所以日本文学喜爱描绘那些永恒不变的风花雪月,追求纯粹的美感。 另外作为亚洲农耕民族,日本有个非常与众不同之处,他们不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他们认为死亡才是永恒的。所以他们更偏爱悲剧,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最后,基于以上两点,他们的作品不喜欢评论是非不喜欢说教,唯一的目的是用故事引起读者的感情。比如《源氏物语》,里边其实并没有中国式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甚至源氏离经叛道仍是正面人物,因为作者看重的是知物哀,讨厌古板不解风情。 而你觉得日本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大概也就是基于他们不同的民族性格吧。
寂和幽玄。 偏偏这两个词又难以解释,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它们都与禅宗的影响有关,都有疏淡静默的意蕴。如果试着解释,幽玄表示幽深趣味和朦胧之美,有点言外还有余音的意思。而寂表示独立,超脱和宁静的境界。我想日本的装饰风格偏爱朴素自然,颜色淡雅应该是受这种美学的影响。
其实最大的可能是 亚洲同缘……毕竟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还使用汉字的故交所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处事规则和中国人很相像……日本人喜欢四季入景,咏物明志,这些我们实在太容易理解了,日本人同样对我们的有些老古董也是推得不要不要的………像森欧外,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都是精通汉学的大家,森和夏都会作汉诗……我也喜欢看日本作家的书,尤其带点古典味的,新兴的作家就不大喜欢,觉得不地道…………可能是文/革的关系,我国的古典文化人才出现了断层………………当代没有像鲁迅,俞平伯,老舍这样子,有古文底子的顶尖作家当代最出名的作家,像莫言,余华什么的,他们的学习对像比较倾向于欧美,特别是莫言,用词一股土腥气…………哪有楚辞,唐诗宋词的美感呢?????他们的小说的技巧也完全师从的外国作家…………不免一股违合感(读石黑一雄,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也会发现这种问题,觉得他们不日不洋)
日本文学的寂静凄清之美,与其历史地理文化经济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多灾多难的土地孕育了骨子里透着哀伤和悲观的民族。日本文化中对于美的追求,向来是带着一种极致纤细的特征,像上面答案所说的物哀既是。一些代表性的意象如樱花,和服,歌舞伎,清酒,烟火会,列车,五重塔,都被赋予了淡雅玄远的意境,甚至对于性爱的描写,也是言辞含蓄,隐晦而干净的。
明治时期曾有一文学流派称作唯美主义,是日本文坛的一股重要思潮,后来湮灭于新现实主义的思潮派文学。但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给日本文学对于美的追求探索的另外的道路,恐怖与病态和惊世骇俗的感官体验成为了作家们争相创作的灵感源泉,如芥川龙之介等代表作,力图表现的就是对于毁灭的极致美感与自我献祭于美的祭坛的伦理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