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并不会成为改变自己原有兴趣审美素养之类的原因,当年跳忠字舞,现在热衷于广场舞;相反重新培养一个兴趣是有可能的,只不过那是家庭环境,教育早就深埋于你心底的,只待萌发而已。我姥姥姥爷喜欢听戏,但是也不是票友,就听个响,还特爱听。我就特别讨厌,每次都换台,有时候风云音乐,有时候游戏竞技,再往前就是中央六或者其他的。总之一直在反感。一直到大三末开始特别多的听相声。。听完了喵汪合集大班主合集开始听老先生各种活,忽然觉得相声里腿子活,柳活特别好听。
最早是很久前听班主溜溜嘎调,然后张玉浩,然后听侯宝林,然后又听到了马三立的黄鹤楼,后来就开始听京剧。当然现在刚开始听,只听过几段,现在相对活跃的也只知道张克于魁智李胜素,别人问我喜欢京剧?我也会回答“谈不上喜欢吧,但是又有那么点意思。”感觉从讨厌到现在开始听,真的特别神奇。
如果一个人始终没机会也没动力去接触一门艺术,却指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爱上自己没接触过的艺术,这合逻辑吗?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们能感受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演出能在报纸的夹缝中登上“豆腐块”大的一篇文章,都是不得了的事了!大部分时候都做不到什么宣传,只能靠剧场门口挂上一个“水牌”,就那么等着观众上门好表演.今天不一样了.现在这个时代,媒介传播途径多元,不仅有报纸、电视,最方便的是有网络,微信、微博等快节奏的新媒体工具都可以进行大量的宣传,然而选择来看京剧的人却远远没有过去多了。
年轻人或许不喜欢传统戏剧,但是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随着对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的了解,很多人的兴趣会发生转向,从对那些快餐文化、西洋文化又转回我们传统中国的东西,逐渐会培养出对京剧等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今天看戏的这些观众群尽管中老年人居多,但这些中老年人不也是从30年前的年轻人走过来的吗.所以,从根本来说,还是要端正态度,不能让传统艺术一味迎合市场,而是应尽量让更多人了解京剧,用类似“京剧进课堂”的方式让中小学的孩子们能更好地从小接触和了解,从青少年中培养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京剧不仅对演员有要求,对观众也有要求,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鉴别能力,如果不懂京剧的精妙所在,不懂演员表演应该关注的重点在哪,那真是无法体会京剧的“美”了.但我们今天的艺术市场有了一个误区,就是盲目地追求市场效益,迎合这些“看不懂”的观众,改戏、创戏,失掉了京剧那份“原汁原味”的文化基因.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我们去演出时就发现,外国人反倒更加尊重我们的京剧艺术,因为他们从艺术评价的角度上来说,认为京剧具备“唱念做打”四种元素,表演精妙,是非常值得赞美和欣赏的人类艺术表现形式.反倒是我们自己,盲目追求年轻人的认可,走偏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