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表对社会用字的影响,要分领、分对象来看。对一般人来说,日常写字、打字不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字表在研制中就贯彻了注重稳定的原则,确定字表研制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反映现实社会用字的状况和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原有规范。
原有的汉字规范推行几十年,已经奠定了良好的用字基础,培养起了较为稳定的用字习惯,字表研制不应违背社会用字习惯,尽量避免造成大的波动。保持稳定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维护现行汉字系统的基本稳定。近些年来,在汉字领域最吸引大众注意力的问题莫过于简繁问题。有些人主张恢复使用繁体字,认为繁体字更有“文化”,更容易与传统文化接轨。同时,也有很多人主张继续简化汉字,认为现在的汉字形体平均笔画数还是太多,还可以进一步简化。这两种意见的突出对立,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中提出:“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上述通知也对“滥用繁体字”等混乱现象提出了批评。(2)注重汉字规范的继承性,照顾与原有汉字规范的衔接。以往规范的原则和成果,绝大多数在字表中得到了体现和继承。比如:对简繁关系的整理,是以《简化字总表》的规定为依据;吸收新类推简化的字,是按照《简化字总表》的简化原则确定字形;新增加的字形,也是按照《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蕴含的字形原则确定的。字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以往规范进行调整,并不是推翻重来。所谓调整,主要是依据对社会用字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现实用字需求,梳理、比对原有汉字规范,弥补其疏漏,解决以往各个规范之间存在的不一致的问题。凡是作出调k的地方,都充分考虑民众习惯和社会的可接受程度,遵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审慎处理。
字表发布以后,会对社会用字的规范起到重要作用。教材类的出版物,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不但社会影响广泛,而且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规范用字习惯的培养,是贯彻落实字表的基本渠道,所以各门课程的教材均应根据字表进行修订。不过,这并不是说各类教材必须马上修订。现有的教材可以继续使用,在修订或再版时以自然更新的方式贯彻落实字表,这样做可以减少额外成本。那么,教材根据字表修订的话,调整会很大吗?会造成学习上的“休克”吗?当然不会。以基础教育阶段为例,原来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用字,字表发布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识字量以一级字表为准。字表一级字跟《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绝大多数相同,字量上没有增加任何难度,只有103个字存在差异,调整幅度不大。而且这103个字既然是根据字频统计和当前的用字实际而调整的,就说明新收进来的103个字更常用,平时接触的机会更多,学习的难度应该是相对下降了。字表一级字用于基础教育时,为了适应各个不同学段的教学需求还可以再进行划分。
实际上,字表一级字和教材用字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因为教材编写肯定会用到一级字以外的字,语文课文中的现代汉语作品多是从优秀作品中筛选或据以改写的而不是严格按照一级字的范围来编写,其中有超出范围的字也很]E常。文言文和古诗词中也有可能出现超出一级字范围的字。所以,这么说可能更准确一些:字表的一级字,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k须全都包括的,是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掌握的——也就是能认读书写、会正确使用。至于超出范围的那部分字,基础教育部可以按照汉字教育的规律,制定补充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