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文体被叫做「伪中国语」,我觉得反映的是日本人对汉字比以前陌生了所以才会觉得全是汉字的文体,给人一种「中国语」的感觉,其实这种文体在江户时代,是全社会高度通行的一种文体,叫候文,出现在各种公文、告示、合同、文学标题 等等,他的基础很显然是日语而不是汉语,所作的处理也就是把助词去掉,或者训读出来,有点类似于汉语的「语文师死早」「累觉不会再爱」「不明白觉厉害」,---比如1861年日本王室一个公主下嫁的告示:和宫様御下向之说、宿继人马多入间、左之村々中山道浦和宿江当分助郷申付候条、问屋方相触次第、人马遅参不致无滞差出相勤可申候、尤当时年季休役、御用限、是又相勤可申者也,这个「候文」跟「汉文训读体」刚好是反过来的两种文体,「候文」是几乎全写汉字,但可以还原成日语,,「汉文训读体」是写成汉字+假名混合的一种翻译腔,可以还原成汉语文言这两者的共同点是,语序全部都是日语语序,但区别也很明显,「候文」脱胎于现实中的日语,所以显然会出现日本的土汉字,还会有一大堆「候」「参」「申」「御座」等等日语语法上的敬语助动词,而「汉文训读体」由于属于翻译腔,所以不论用词还是语法,都属于日本人能看懂、但现实中却很少那么使用的范围,进入明治时代,公文逐渐采用汉文训读体,候文逐渐不再使用,江户时代,日本社会的文体有这4种1、汉语文言,仅限于少数阶层自娱自乐2、汉文训读,面向文化人的文学作品几乎都带着这个文体,但翻译腔的程度则会有所不同3、候文,出现在公文、告示、合同、文学标题4、白话,出现在歌舞伎、净琉璃、滑稽本、洒落本等俗文学,是现代日语的前身,强调一下,日本 跟朝鲜越南 是不同的,后者一直到19世纪末,公文都是用汉语文言,而日本自从镰仓时代武家登场之后,幕府公文就几乎没有再用汉语文言了。
就是传说中的全部都是汉字的日语,更准确地说,并不是传统上的那种因为真的在书写汉文而导致了「全部都是汉字」,只是单纯地去掉了类似于送仮名或者用作助词的仮名,等等的所有的仮名。对于真正写汉文的学问而言,这种玩法大概也属于和臭/和习的一种吧(另一个话题)。不过很有趣就是了。类似于用中文在一张自己非常满意的自拍照下面写「今天の我是不是美美の」这样的日语风的感觉吧。不过伪中国语更有一种「酷酷的」或者「有学问的」有趣感觉,不是「萌」的感觉。所以说如果有日本男生写出一手汉文风的情信真的是非常战国武将风,非常帅气的⋯⋯虽然收到情信的女生大概会很困扰就是了⋯⋯(所以⋯还是写给另一位男生吧⋯)因之多数的日本国民之汉文水平比较低,便只能用「伪中国语」这种方法来达到类似的效果了。伪中国语的话,无论写的人还是看的人,因为实际上都是使用现代日本语,所以都能够看得懂,但是因为削去了仮名,视觉上产生了「全部都是汉字啊!」的冲击力,很有趣。有些比较懂中国文化和语文的,也会写出更加符合汉语语法的「伪中国语」,那便更加高级了。真正的全部都是汉字了,也许中国人能看懂了。
汉字ばっか使うな!大丈夫なやつか?みたいな感じ。另外还有就是汉字太多会给人一种い感じ,从而起到警示的作用。比如说:飞出注意⚠飞び出しをご注意ください。前者明显比后者恐怖的要多。多用些假名会多一些やわらかい感じ。再比如,不知道大家在日本有没有因为欠款拖时间过久而收到律师事务所发过来的文件,我刚到日本时候就收到了律师事务所发来的之前住在我房子的主人的手机费催账单,那上面几乎全是汉字,而且好多都从来没见过,但是字面上相当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