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歌曲曲调简明,多是教育儿童努力学习、学唱字母、射箭口诀等内容。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正是这种传统才促使这个西迁时只有3000余人的民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了漫长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艺术。
叙事歌多是记述锡伯族1764年西迁来新疆的历史事件的歌曲。这与锡伯族人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及由此构成的特定生活内容有极大关系。一般旋律极精练,比较完整的有五部:《喀什戈尔之歌》、《拉西贤图》、《叶钦娜》、《海兰格格》、和《三国之歌》。
《喀什戈尔之歌》是记述了伊犁四营部分官兵于19世纪20年代奉命赴南疆平定英、俄唆使的张格尔之乱的历史过程;《拉西贤图》全诗近千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口语化的特点增强了民间音乐的色彩;《叶钦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锡伯族渔猎生活的叙事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海兰格格》是一部对情人的追恋歌,也称为悼恋歌。“格格”是旧时锡伯族对少女的美称,也可作为丈夫对妻子的昵称;《三国歌》是根据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三国演义”编唱的,已流传有百余年历史,是汉锡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虽然现存的锡伯族民间歌曲为数并不多,但其调式却十分复杂。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等不下二十余种,其中不乏有罕见的特殊调式。锡伯族民间歌曲的伴奏乐器有“乐布尔”、“苇笛”、“墨克纳”、三弦、四胡以及失传多年后又重获新生的鸳鸯琴等。
察布查尔县是我国锡伯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但当地的锡伯族文化也面临消亡的危险。为保存发展锡伯族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而已经启动的百首锡伯族民间歌曲录制工作就是其中之一。
音乐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而民间歌曲是锡伯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中其了解锡伯族的生活变迁,这种民间歌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锡伯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和继承了许多优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锡伯族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文化中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数量有限,但在内容上却深刻地反映了锡伯族西迁200余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传承与研究价值。
田野歌也被称为“街头歌”,锡伯语称“塔拉依舞春”。这是锡伯族最富特色的民间歌曲,而且又为广大锡伯族群众认为是本民族固有的民间歌曲。它咏唱的对象包罗万象,从天、地到日、月,从人类到禽兽。这类歌曲无固定的歌词,多在节假日亲朋聚会或田间劳动时由男女即兴编词对唱。它的特点在其曲调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和歌词格律等诸方面。它几乎全部是由两个不对称的乐句构成,下句后半部的下方严格五度(或四度)模仿;两乐句终止均由其结音下方二度或三度上行级进至结音而终止,终止式的五度模仿尤其严格。
生活习俗歌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林妈麽歌》等。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锡伯族民歌 锡伯族世居 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 开原、 义县、 北镇、新民、 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人使用 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人使用汉语。 锡伯文是1947年在 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
锡伯族的音乐分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两部分。戏剧音乐(锡伯族称秧嘎尔牧丹)又分为平调和 越调两种。平调的历史悠久,是锡伯族在东北时期就演唱的音乐,而越调是 锡伯族西迁,和汉族开始有了往来以后才形成的,其中有汉族音乐的成份。锡伯族说唱音乐曲式结构简单,大部分曲子以单 乐段构成,因此记忆十分方便,又便于广泛流传,常见的是上下两句的单乐段。节拍以2/4、3/4、4/4等 单拍子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