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宝钗之从妹,都中梅翰林的未过门儿媳。她从《红楼梦》卷四十九一出场,便大受青睐。尤其是贾老太君的厚爱。如何见得?让我们把书翻到卷四十九,“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的无可不可的,已经逼着咱们太太认了干女孩儿。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接着,“果然王夫人已认了薛宝琴作干女儿,贾母喜欢非常,不命往园中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再往下看,“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披了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那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么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宝钗笑道:‘真真俗语说的,各人有各人的缘法,我也再想不到他这会子来;既来了,又有老太太这么疼他。”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是一如既往,比如在卷五十三回里,她一个外姓女子(虽为贾母干孙女),又不是贾门之媳,却被允许进得了‘贾氏宗祠’,正月十五贾母摆席,小辈中紧挨着贾母坐着的只有‘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可见重视。
那么就要问了,贾老太太为何如此厚爱薛宝琴呢?也许有人说了,因为她长的太绝色了,出类拔萃!所以老太太喜爱;还有人说,出身好,又是薛姨妈的侄女,老太太想把她作孙媳妇呢!是这个理吗?我看不见得,如果光说长得绝色,那新来的四个女孩中,不止她是出类拔萃的,珠 大嫂子的两个妹妹也不差呀!这我们从《红楼梦》卷四十九中宝玉在怡红院向袭人,麝月,晴雯说的话可以证实,“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见他这妹子,还有大嫂子的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来了。”退一步来,就依探春所讲,“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她为最佳绝色者,就能让老太太至始至终的厚爱她吗?
这也许是主要因素,但并不见得是全部原因!至于说门当户对,亲上加亲,老太太想把她给宝玉作媳妇才好喜欢她,那更是站不住理的,因为,第一,老太太并没有明说要为她举媒,只是问了她的年庚八字并家内境况,是薛姨妈自己揣摩老太太的意思,感觉要与她求配,以及凤姐说正准备为她做媒等等,其二,老太太后来不是听薛姨妈讲了她已许了人家的情况了,但并没有降低对她的厚爱程度,仍旧如初吗! 那有人肯定会说了,你说不是以上两种情形,那到底什么原因让贾老太君如此高看宝琴呢?喜爱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黛玉,湘云,或者是宝玉。我认为,首先是宝琴的绝色容貌,出类拔萃,加上她的聪明可爱讨老祖宗喜爱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她长的像一个人,一个曾让贾老太君牵挂,厚爱,永远难以忘怀的女孩,在老祖宗的内心里,这个女孩甚至比宝玉的位置都重要。那这个女孩到底是谁呢?她就是贾老太君的长孙女,当今的贤德妃----贾元春。
那么,是如何推断出薛宝琴长的像贾元春的呢?是啊!《红楼梦》从卷一到卷八十(说明一下,本人不认可高鹗后续的四十回内容),作者曹公连一个字都没有来描写元春的容貌,关于她的情况,我们只知道她是生在大年初一,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中,先做女史,后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可是,我们仔细想想,作者虽然没有描写元春的容貌,她也一定是位出类拔萃,容貌绝色的美女!不然,她再贤孝才德,也不会进入皇宫的。绝色美人不假,关键是该如何判定宝琴和她长得相像呢?玄机都在《红楼梦》卷五十中贾母说的几句话。
贾老太君在忽然看到宝琴披着那件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雪坡儿上,配上他这个人物儿,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
次日雪晴。老太太又吩咐惜春:“第一要紧把昨儿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
让我们大家来仔细分析这几句话。难道我们不觉得贾老太君的行为表现有些古怪吗?贾老太君为什么对宝琴穿着那件‘凫靥裘’,和一个丫鬟在雪下折梅的情景如此看重?几次重复讲述。而且第二天都不忘叮嘱惜春一定要把那情景画在画上。我们从《红楼梦》的各个章节来回想,贾老太君不管在什么事情 上能有过如此的上心?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宝琴穿着那件‘凫靥裘’带着一个丫鬟在雪坡上折梅的画面,勾起了贾老太君的往事!也许让老太太想起了当年同样在雪坡上,一个女孩带着一个丫鬟,也穿着一件‘凫靥裘’,折梅的情景。就如老太太那天看到宝琴折梅时,问大伙像个什么?众人都说像老太太屋里的 ‘艳雪图’,而老太太摇头说,画上那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我们推想,我们虽然没有看到过仇十洲的那幅《艳雪图》,但顾名思义,艳,美女也,雪,雪地里;不也就是说美女在雪地里的画面吗?这的确和宝琴在雪坡折梅的情景有些相像,何况大家都这么说,一定有其相像之处。
那为什么只有老太太摇头,不太认同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老太太心里想的是另外一回事。正如老太太所讲的,画上没有那件‘凫靥裘’衣裳,人也没有宝琴好看。看来是这件‘凫靥裘’衣裳才是重要的环节。凫,野鸭也,这就是说,宝琴穿的‘凫靥裘’就是贾老太君给的那件金翠辉煌,用野鸭头上毛织的,连宝玉都没舍的给的斗篷。那这件斗篷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关键是它的出处。
我们来想,‘凫靥裘’是贾老太君那里的。那这件衣裳以前是谁的呢?有人说了,那肯定是老太太年轻时候的。难道就没有别人的了吗?我看不见得,比如说,老太太的女儿贾敏未出嫁时穿过的(或做好未穿的),再比如老太太的丈夫世袭荣国公年轻时的;还有宝玉的长姐元春未进宫前穿过的(或做好未穿的),因为元春在未进宫时一直跟着老太太。这都有可能。但是,如果是当年荣国公的,那肯定不会给宝琴,一来是男装,二来也没那个道理,要给也只能给宝玉(也许晴雯病补的那件雀金裘就是);如果是老太太女儿贾敏的,那要给也只能给黛玉(或许那件大红羽绉面白狐狸皮的鶴氅就是);
只有老太太自己的,可以给宝琴,但同样,黛玉,湘云在老太太心中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这么精贵的衣裳,光给了宝琴,黛玉,湘云又会怎么想?我想老太太不会想不到的。何况老太太过去那么疼爱女儿贾敏和长孙女元春,那么好的衣裳,老太太不会想不到给她们。如果给了女儿贾敏,那今天要再给人也只能给黛玉,毕竟是她母亲的遗物。可黛玉没得到,说明当年老太太没有把‘凫靥裘’给了贾敏。那只有给了元春,元春在进宫时因无法带去,故又留在老太太那里了。还有一种可能,这件衣裳是有人后来送给老太太的,老太太谁也没给(或许那时贾敏和元春已不在贾府了,故没有得到),自己收了起来。但这种情形我认为不可能存在。我们想想,有谁送礼敢把一件金翠辉煌的斗篷,年轻人穿的颜色送给一个年尽五旬的老夫人呢?那不成了讽刺了吗?所以我们断定这件衣裳曾是元春穿过的。元春留下的衣裳,可以送给宝玉,探春,迎春,惜春弟弟妹妹,也可以送给黛玉,湘云,宝钗几位表妹。
可为什么贾母偏偏送给了一个连表妹都不是的宝琴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件‘凫靥裘’只有宝琴才配穿。就像《红楼梦》卷四十九中湘云说的,“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那又问了,为什么这件衣裳只配宝琴穿呢?因为宝琴容貌绝色,长的像当今的元妃。这就印证了为什么宝琴刚进贾府就的得到了贾母的喜爱,还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的原因。贾老太君,良苦用心,她把宝琴认了干孙女,就顺理成章地把那件衣裳给了宝琴,别人也就没什么闲话了。老太太是因想念长孙女元春,见不到,便把对元春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了和元春长的相似的宝琴身上了。这就难免那日老太太看到宝琴穿着那件‘凫靥裘’带着一个丫鬟在雪坡上折梅的情景,勾起了往事!或许当年未进宫时的元春正是穿着这件衣裳,带着一个丫鬟,同样在那雪坡上折梅呢!老太太见景生情,思绪万千!是啊!那《艳雪图》里的美人再好,岂能和老太太心中疼爱的孙女相提并论呢?就像她几次三番讲述那雪坡折梅的情景,又念念不忘告知惜春一定要把那情景一笔别错的添在‘大观园’的画绢上。因为她深深地明白,在自己有生之年,孙女元春是不可能再回到大观园小住天日了,祖孙俩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样,朝夕相处了。既然再也看不到当年孙女雪坡折梅的情景,那就把她画在大观园的画绢里吧,永远定格在那个年代!何况她才是大观园真正的主人,那画上绝对不能没有了她。
这样以来,让我们再重新分析贾老太君为什么让惜春把那日的场景,‘琴儿,丫头,梅花’一样都不能拉下画上去的原因。琴儿,宝琴也,元春的化身,这肯定不能少,小小一个丫头,为何老太太也一定要画上呢?因为那丫头是‘抱琴’呀!元春的贴身丫鬟,有元春在,肯定就有抱琴在了。这就让我们想到了作者曹公为什么给宝钗的从妹起名‘宝琴’,而不起‘宝别的什么’的原因了,回想那日折梅的情形,贾老太君首先看到宝琴和丫头,心中就会想到‘宝琴’两个字,通过‘宝琴’和那抱梅的丫头,就想到了当年的‘抱琴’丫头,再通过那件‘凫靥裘’和宝琴的容貌,自然而然想起了孙女元春。也许正是那一年的冬天,花季之年的元春,穿着那件金翠辉煌的‘凫靥裘’斗篷,天真烂漫,带着她的小丫头抱琴去那雪坡上折红梅,为了家族的荣誉,第二年,她就进宫去了.....此情此景,叫贾老太君如何能忘记啊!
最后一点,薛宝琴这个人物,不论从《红楼梦》如此多笔墨叙述的重要性,还是她在书中出色的表现;不论是贾母对她的厚爱,还是作者对她的‘厚爱’。她都应该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为何连巧姐都不如,榜上无名呢?答案只有一个,她是元春的化身,既然元春已在那其中,她就只好落选了!
曾读过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张爱玲说道小时候读红楼梦“读到80回以后,怎么突然人物都变得面目可憎起来?”这一句话,嚼在嘴里像是有千斤重,一针见血,因而特别敬服张爱玲。
关于续书的情节,最让人不能容忍的,就是贾母对宝玉婚姻的态度。宝玉和宝钗成婚是贾母决不能容忍的,因为一直以来老太太的种种言语行为都是在维护宝黛的爱情。
先说贾母对黛玉的疼爱
贾母自从黛玉来了以后,疼顾之心跟宝玉一样,处处可见总跟宝玉并列提起,称“两个玉儿”,说起来语气中便是满心疼爱。宝黛吵架砸玉,贾母哭道:不是冤家不聚头。可见在她心里这两个人都是重要的,善于决断的老太太也只有抱怨自己的份!若是换做别人同宝玉吵架早就责罚他人了!黛玉经常病,贾母一如既往的经常亲来探视,还要嘱咐许多话。人参肉桂等再贵重的药材都舍得,且后来还每日给燕窝,燕窝自古便是贵重之物的。再说坐席总是跟贾母同席或者上席,其他的姑娘们可没这个待遇。放炮仗黛玉害怕,贾母便搂在怀里,甚至连黛玉潇湘馆的窗纱旧了这样的小事都关心着,可见贾母对黛玉的疼爱是多么的情真意切。
如此之爱惜怎舍得将来嫁到外面去任人欺负?且打一开始就让宝黛同住一屋,一起长大,后来入大观园也是紧邻,焉知不是为了让他们培养感情?
但是在前80回的时候,宝琴自一出场便占尽风头,更有贾母要将宝琴许给宝玉一说。事实上,贾母对于薛宝琴的喜爱几乎可以用“出格”来形容。“出格”之一在于,贾母一见面就给了薛宝琴一件非常华贵的披风,藏了多年,连宝玉都没给,见了薛宝琴,却马上让取出来,单让她穿。连湘云都赞叹宝琴道:“这一件衣裳也只配她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言外之意是薛宝琴甚至超过了黛玉与宝玉。“出格”之二在于由于贾母太喜欢,“喜欢的无可不可”,故此逼着太太(王夫人)认了干女儿。这样一来,薛宝琴就成了贾母的干外孙女了。“出格”之三在于第54回元宵节宴会上,贾母让宝琴、黛玉、湘云三人和自己挨着坐在一起,而宝钗与迎春姐妹却另坐一边。由此可见贾母对于宝琴是何等偏爱!
那么,贾母为什么对宝琴如此偏爱呢?
宝琴小小年纪,天下十停已经走了一多半了,见识不俗,但她没有在贾府这么数百口人的大环境下生活的经验。老太太对她好,她“年轻心热”,也会这样认为。她虽是投奔薛家,无形中不由地把贾家当成自个儿家。
老太太对宝琴的宠爱一石激起千重浪,反应最强烈的是谁呢?黛玉吗?不是,她赶着宝琴叫妹妹,比亲姐姐宝钗还要亲热;是宝玉?不是,宝玉认为老太太疼女孩是理所当然的;湘云呢?也不是,她从不把这些儿女家长里短萦怀心中。她(他)们明白薛宝琴归根到底是薛家的,和老太太没有血缘关系,认了亲也抵不过血浓于水的纽带。
而薛宝钗心里却失衡了。
宝玉曾引用古人说的“各人有缘法”自我解嘲,似乎宝琴命中注定有好造化,非人为刻意穿凿使然,为自己找到了解脱的依据。而宝钗为争取老太太的认可没少下功夫啊。宝钗接着说“她(宝琴)也再想不到她这会子来,既来了,又有老太太这么疼她”(第四十九回)。”宝钗全家上京是很急的,用薛蟠的话来讲:“从先妈和我说过,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第三十四回)。宝钗此时慨叹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不久前宝钗冲破了黛玉对她的防御心理,有一种渐入佳境的良好感觉,没想到堂妹来了,两个离得很近的人会因为其中一个地位或者待遇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生分了。
贾母的老谋深算让宝钗失态了。一向深思熟虑的宝钗做出了画蛇添足的决定,且听她是如何说湘云:“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我们这琴儿就有些象你。你天天说要我作亲姐姐,我今儿竟叫你认她作亲妹妹罢了。”(第四十九回)宝钗心里并不看好湘云,在宝钗的眼里湘云的口无遮拦就是没心没肺,还没重要到要结拜的程度。所以湘云一直要认宝钗做亲姐姐,宝钗并不以为然。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要是突然改口认湘云作亲妹妹,显得唐突不合时宜,所以说出了让湘云与宝琴结拜的话。湘云对这个提议并不感兴趣,她知道贾母疼她,贾母现在又疼宝琴认她作干孙女,就像湘云与宝玉之间,不需要再重新结拜一样。
贾母似乎还嫌力度不够,派了琥珀传话:"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她还小呢,让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第四十九回)宝钗的举动都在贾母的预料之中,专门派人前来叮嘱。宝钗对宝琴的管束天经地义的,但是老太太此举告诉宝钗:宝琴不仅是宝钗的重要亲戚,老太太也算一份,更有长辈话语发令权。这么一来,宝钗不好再以姐姐的身份拘束宝琴,反而自动拉开了距离。
宝钗不敢怠慢,赶忙起身答应,又推宝琴笑着说:"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曲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第四十九回)贾母的“离间计”实现了。老太太的恩宠对于宝钗而言是她理想中的“福气”,她已经努力了很久,虽然贾母当众夸她,但宝钗心里知道,在贾母的心里,她和湘云、黛玉、宝玉有着亲疏之分的。
贾母为什么要压制宝钗?
宝钗在贾府深得人心,贾母不好直说。贾母对宝钗不满意,根由出在宝钗身上。
1、宝钗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宝二奶奶的角色。包括规劝宝玉读书求仕途,与袭人私下交好,让自己的丫鬟莺儿一家与宝玉的跟班茗烟一家认干亲,金钏事件,宝钗拿了自己的衣裳作妆裹……宝钗管的事儿太多了。
2、宝钗赞助湘云办螃蟹宴,大家看到贾母吃得挺开心的,以为贾母很高兴。其实贾母只是应付了一下,坐坐就离开了。这一场螃蟹宴让贾府上上下下不少人都沾光了。宝钗拉拢湘云,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侄孙女,在叔叔家没有银钱,举行个活动手头拮据,而宝钗出人出力出钱帮忙,这跟寒碜贾母一样。
3、黛玉为宝钗感化了,秋雨凄凄之际,宝钗差人给她送来燕窝,黛玉的身体正需要;黛玉行酒令时念了几句不合时宜的才子佳人版的戏文,宝钗以大姐的身份教导她一番,黛玉对宝钗很感激。贾母怎么能觉察不到黛玉的变化呢?
宝姐姐知书达理,聪明能干,心细毫发。宝钗不知不觉地触犯了贾母老太太的一家之主的尊严。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人,是冲着贾母来做客的;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的爱女,是来投亲的;宝玉自不必说。这些人都以贾母的号令为准,贾母才是她(他)们在贾府安身立命重要保障。宝钗的周到体贴,貌似贾母忽略的环节。
贾母是主张人性光辉的,宝琴年纪小,让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大观园的元、迎、探、惜都由贾母一手调教,每个晚辈在大观园的起居生活她都是很关心的。元宵节上,贾母破陈腐旧套,拿说书的《凤求鸾》说事,鞭策晚辈。黛玉在两宴大观园中说漏了嘴,贾母听的戏文那么多,不会听不出来;宝玉与黛玉经常在一块,也不符合当时礼教。这些都是在贾母的限度范围内,贾母鼓励晚辈张扬个性,摈弃人性的压抑,只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出面教导。贾母表明:这些孙女和外孙女有我管教着呢,轮不到别人插手。
宝琴的到来对于贾母而言无疑是诸葛亮借的东风
宝琴穿着那件凫靥裘携着侍儿在雪中现身时,贾母当着薛姨妈和宝钗的面笑着说:"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她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第五十回)
我们注意一下老太太的措词:“这个人品”、“这件衣裳”、那幅名画“那里有这件衣裳”。贾母的自信,那种在贾府号令众生的气势跃然纸上。而这个时候贾母问了宝琴生辰八字,有求亲之意。是准备纳宝琴为孙媳妇?
这次提亲最奇怪的是宝玉和黛玉的态度。与上次在清虚观里不同,自始至终黛玉都没有危机感,宝玉也没费心向黛玉解释,甚至宝玉和宝琴二人双双立在雪中,一个披着大红猩毡,另一个穿着凫靥裘,奉着梅花相携簇拥而来的,俨然一副佳偶天成的架势,黛玉居然没嫉妒。这不正常。有人说宝黛已经心心相映,无须再费周折,但是刚才不见了宝玉和湘云,黛玉马上接口道:“他两个人再到不得一处,要到了一处,生出多少事来。这会子一定算计那块鹿肉去了。”黛玉第一做出反应,这有情人间的本能的敏感,也是自我安慰。
宝黛对宝琴的释然态度,只有一个理解:宝琴已经定亲了,名花有主。因为薛蝌携宝琴进京就是为妹妹完婚而来,府上上下都知道。《射雕英雄传》中的穆念慈原是指腹为婚许配给郭靖的,黄蓉看她不顺眼,千方百计刁难她,捉弄她,直到穆念慈告诉黄蓉她喜欢的人是杨康时,黄蓉高兴得“穆姐姐”长、“穆姐姐 ”短叫个不停,觉得她是第一大好人。我们不难理解黛玉为什么“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喜欢的比宝钗还疼。”曹公和金庸对人物的心理把握都很到位。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证明贾母早就知道宝琴许了人家。故意佯装提亲的。贾母为什么这么做呢?先比较一下宝琴和黛玉,他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1、二者都是生在大户人家,知书达理,容貌出众。
2、二者都是投亲的,一个投的是婶母家,一个是外祖母家。
3、二者的现在境况差不多:宝琴父亲去世,母亲是痰症,这个病在古代不好治疗的。黛玉父母去得早。
不同之处:
1、黛玉是贾母亲生女儿的爱女,宝琴是贾母儿媳妇的妹妹的婆家侄女。
2、黛玉是先来的,和宝玉青梅竹马;宝琴是后来的。
3、黛玉是单身,宝琴已经定亲了,不是自由身。
贾母这是要告诉众人,她对孙媳妇的选择正像她当初在清虚观说的那样:“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她几两银子就完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贾母心仪宝琴,宝琴已经和梅翰林家结亲,贾母多此一举,不仅重张了威严,而且贾府还多了一户梅翰林家的亲戚,何乐而不为?
其实贾母,从宝琴一开始入贾府,便感觉到了王夫人薛姨妈一干人的心思(欲将宝琴配给宝玉),故意做出这些样子来稳住她们,好叫她们都放心,从而放松事情的进展,且宝琴进园子里玩,叫琥珀传话,说辞中故意说‘宝琴还小呢!’恰合了贾母曾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实是拖延之计。
而贾母马上做出的反应是,——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此时何意?为什么不叫别人认,偏要逼着王夫人认?这是要把宝琴的身份彻底卡死,定位成宝玉的妹妹。妹妹就不能嫁给哥哥,这是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看贾母有多聪明,做事多么果断!明着是假借疼爱的理由,抬高宝琴的身份,实则是达成保护宝黛婚姻的目的!
有人会说,也许干妹妹也可以配给哥哥吧!在当时的环境下,绝不可能。大家且看第五十七回,黛玉欲认薛姨妈做干娘,宝钗玩笑将黛玉配给薛蟠,(只怕实有此心,好为自己与宝玉打算)黛玉笑道:“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就是假意疼我。”薛姨妈道:“你不厌我,就认了。”宝钗忙道:“认不得的。”黛玉道:“怎么认不得?”宝钗笑道:“我且问你:我哥哥还没定亲事,为什么反将邢妹妹先说给我兄弟了?是什么道理?”黛玉道:“他不在家,或是属相生日不对,所以先说与兄弟了。”宝钗笑道:“不是这样。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才放定,也不必提出人来。我说你认不得娘的,——细想去!”说着,便和她母亲挤眼儿发笑。黛玉听了,便一头伏在薛姨妈身上,说道:“姨妈不打她,我不依!”薛姨妈搂着他笑道:“你别信你姐姐的话,她是和你玩呢。”宝钗笑道:“真个妈妈明日和老太太求了,聘作媳妇,岂不比外头寻的好?”黛玉便拢上来要抓他,口内笑说:“你越发疯了!”
从这一节可见,认了干的兄妹便决不能再互配,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贾母虽然使了这一招,心里还不踏实,故又出言试探,就是上文五十回的内容。五十回后,大家会发现贾母对宝琴的爱不那么热情了,再也不出现疼爱宝琴之表现,那是因为贾母已彻底放心了,宝琴已不是障碍,自然也不用再花那么多心思了!
个人感觉,贾母就是有做给薛家人看的成分在。
宝钗来了这么几年,不见贾母特别疼爱她,薛家人可以安慰自己说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有血缘关系,所以贾母才会疼爱黛玉甚于宝钗,而宝琴来了,她和贾母的关系可以说是更远一层,但贾母就是表现出来特别喜欢她,甚至让她在身边同吃同住,就是告诉薛家人,我不是因为关系远才不喜欢宝钗,就是不喜欢薛宝钗这个人。所以才有宝钗后面半真半假的嫉妒:我来了这几年,拼命讨好老太太,老太太还是没什么表示,反而你来了这几天,居然就让老太太这么疼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