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气”这个词用的甚妙,妙就妙在它的抽象,以至于每个人脑子里对“仙”的刻板印象皆有差别。怪不得这个问题会受到这么多不同的响应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单纯罗列一些沾了“仙气”的和弦,我想聊一聊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营造 “仙气”。首先,我们得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仙气”。在我脑海中,“仙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体验:具有朦胧梦幻的感觉。字眼在“气”。具有神秘而陌生的新奇感。具有高山仰止望尘莫及的崇敬感。具有泛道教和文人理想色彩,避隐山林田间,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的出世感。具有轻松、舒心、平和之感。具有白衣仙子般轻盈敏捷之感。同“灵气”。具有澄清通透的水晶玉石的宝物质感。在这些“仙气”的不同体验中,有一些感受是互恰的,比如“清淡”和“平和”都指向协和度高的和声;但有些体验却互不相容,比如“神秘”和“清淡”,一个追求强烈的和声色彩,而一个却希望抑制和声的色彩。因此,对仙气不同的理解,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和声选择。可见,若想制造有“仙气”的感觉,我们先得明确地规定所谓“仙气”,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一个效果。这样你才能从自己的和弦库里找出匹配的和弦,避免乱用。明确了“仙气”的定义,我们接着就可以来试着分析决定“仙气值”的因素了。大家在问题和回答中其实都暗含了其中的一个因素——和声色彩。可惜的是,由于问题描述上的局限,许多的答案仅仅写出了和弦的名称和属性,算是只挖掘到了表层。诚然,通过和弦属性,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和弦的协和度,估测和声色彩。但是,这其实忽略了许多影响和声色彩的细节。
第一次见到Em是在初学弹唱之时,由于初学和弦,天天手练得破皮、起茧、继续练,再破,再起更厚的茧。而练得似乎又没甚起色?那时整个人就比较失落,甚至想丢掉不弹了?自己也就弹小星星的能耐了?直到遇到那首贝加尔湖畔的谱子。结尾处的那一刹那。手指上的露肉处和钢丝的疼痛感中,我突然如沐春风。Em的感觉毫无保留地惊艳到了我 。不像C、F、G之类的欢快起兴、乐观、主色调感,也不像Bm、A、D一些类的,比较难按,也无甚个性感,总和着不高不低的调子(新手的我所认为),Em在悲怆色彩的和弦里却是我的独家记忆。它轻快,庄重,而浪漫,在奏毕的歌后一拇指抡下Em。我就像身处深夜的贝加尔湖畔,望着皎洁明朗的月 全身被其洒下了清澈的光。永远的Em,不做作,不花哨。虽然它只占用两个手指。但,哪怕是最简单的伴奏打在上面,自觉,都会有种莫名的感动。它的感觉,就是一种“美好的事物悄然落幕"“皎洁的朗月冉冉现空”的恢宏怅然之感 。
在创作中很少出现给一段独立的旋律配和弦的情况,一般在写旋律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附带的和弦进行,而不是先把旋律写好再来想怎么配和弦。如果非要给一段已知的旋律配和弦的话,我们一般考虑这么几点。开始最好在主音或者附属音上,也就是1级和4级。结束要有终止式,5级或1级。中间的以旋律为准,旋律中一般跳跃的音都是和弦音,连续的音都是和弦外音,比如1 3 54321中,135是和弦的音,24是经过音。强拍上的音一般是和弦音,弱拍上的音一般是和弦外音,比135357,由于7在弱拍上,所以这里配1级就比配3级要好很多,或者配Imaj7,就全都是和弦音了。常常遵循五度圈的原则,也就是根音下行五度,尤其是在爵士中非常普遍。流行中下行3度和下行2度非常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