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凇以山地和湖区多见。中国年平 均雨凇日数分布特点是南方多、北方少 (但华南地区因冬暖,极少有接近零度的低温,因此既无冰雹也无雨凇);潮湿地区多而干旱地区少(尤以高山地区雨 凇日数最多)。中国大部分地区雨凇都在12月至次年3月出现。中国年平均雨凇日数在20到30天以上的差不多都是高山站,而平原地区绝大多数台站的年平均雨凇日数都在5天以下。在60 年代里,广州没有出现过雨凇,上海、北京、哈尔滨平均每年仅分别出现0. 1天、 0.7和0.5天。中国雨凇日数最多的台 站是峨眉山气象站,平均每年出现141.3天(最多年份167天),其次是金 佛山70. 2天(最多年份93天),第三位 湖北巴东的绿葱坡61. 5天(最多年份 90天)等,都出现在南方高山地区。北方的雨凇既不多也不严重,干旱地区尤少。北方雨凇日数最多的地方就是甘肃 省通谓的华家岭、华山和长白山天池,它们平均每年分别出现29. 6天、19. 8天 和18. 5天,也都是高山台站。雨揪大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方早、南方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相反。地势较高的山区,雨凇开始早,结束晚,雨凇期略长。如皖南的黄山光明顶,雨凇一般在11月上旬初开始,次年4月上旬结束,长达五个月之久。据统计,江淮流域的雨凇天气,沿淮的淮北地区两年一遇,淮河以南7到8年一遇。但在山区,山谷和山顶差异较大,山区的部分谷地几乎没有雨凇,而山势较高处几乎年年都有雨凇发生。
雨凇比其他形式的冰粒坚硬、透明而且密度大(0.85克/立方厘米),和雨凇相似的雾凇密度却只有0.25克/立方厘米。雨凇的结构清晰可辨,表面一般光滑,其横截面呈楔状或椭圆状,它可以发生在水平面上,也可发生在垂直面上,与风向有很大关系,多形成于树木的迎风面上,尖端朝风的来向。根据它们的形态分为梳状雨凇、椭圆状雨凇、匣状雨凇和波状雨凇等。雨凇最多的季节,冬季严寒的北方地区以较温暖的春秋季节为多,如长白山天池气象站雨凇最多月份是5月,平均出现5.7天,其次是9月,平均雨凇日3.5天,冬季12月至3月因气温太低没有出现过雨凇。而南方则以较冷的冬季为多,如峨眉山气象站12月雨凇日数平均多达26.4天,1月份也达24.6天,甚至有的年份12月、1月和3月都曾出现过天天有雨凇的情况。
气温在零下几十度(℃)时,仍呈液态,被称为“过冷却”水滴,如过冷却雨滴、过冷却雾滴)。形成雨凇的雾滴、水滴均较大,而且凝结的速度也快。由于这些雨滴的直径很小,温度虽然降到摄氏零度以下,但还来不及冻结便掉了下来。当这些过冷雨滴降至温度低于0℃的地面及树枝、电线等物体上时,便集聚起来布满物体表面,并立即冻结。冻结成毛玻璃状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使树枝或电线变成粗粗的冰棍,一般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有时还边滴淌、边冻结,结成一条条长长的冰柱。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雨凇"。如果雨凇是由非过冷却雨滴降到冷却得很厉害的地面或物体上及雨夹雪凝附和冻结而形成的时候,即由外表非晶体形成的冰层和晶体状结冰共同混合组成,一般这种雨凇很薄而且存在的时间不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