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书里的很多片段是专门给西方人写的,针对的是西方人的文化基础,因此很多国人一目了然的东西偏偏要絮叨很久,其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本土中国形象和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the other)”的中国形象结合的产物,书中涉及到的一些史实问题也因之没那么讲究。正因为隐含读者是西方人,这部书在当时才能那么被西方读者喜爱甚至获得诺奖提名,而对于国人而言,《京华烟云》本来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小说。如果不理解这点,你就很容易纠结于名实不符的问题,而其实这就是两个读者社群的评价体系混淆到一起了而已。
我之所以认为《京华烟云》不是一流的作品,是因为「逻辑不通」「情节薄弱」和「人物扁平」。「逻辑不通」最简单的就是木兰前期对裹足的支持,到后期的对裹足的反对,没有任何事件或者过程显示了木兰改变的过程。此外,我在之前的回答下面有写木兰对于纳妾的态度的不同,想纳一个事事听命于她的苦命丫鬟为妾。而当荪亚真的对一个新派漂亮小姐产生爱情的时候,木兰却假意对曹丽华说让她当妾,背地里对荪亚说「也要看她顾不顾身份地位,要给你当妾」。往恶意里猜,木兰就是想找一个没有威胁能力的女人来衬托自己;往无意里想,这种变化也是莫名其妙。「人物扁平」我在另外一个类似的答案下面看到了,说这就是一个木兰的玛丽苏小说,凡是女的,不是敬佩爱慕木兰,就是讨厌嫉妒木兰,《京华烟云》就把人分成了两类,木兰派和非木兰派,然后后者都很惨,两个优秀的男人都爱着木兰,荪亚吃木兰不顾清白救立夫的醋就是无理取闹,木兰让曹丽华到家中做客,让荪亚下不来台就是正义之师。
据说林语堂先生原打算翻译《红楼梦》以便于外国人了解,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才思涌现,便想自己重新写一本关于现代中国的小说。于是,在长达一年多的书写后,《京华烟云》诞生了。《京华烟云》中《红楼梦》的影子随处可见,以“红玉”这一形象为甚。它的文学价值虽然不及《红楼梦》之高,但也有其特色,是绝不愧为一代佳作的。《京华烟云》若只以人物塑造,剧情描写来评价的话,是绝不会评为一等一的作品的,更不用说被四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看之前,我们要有两点一定要清楚,一是这是一部写给外国人介绍中国的著作,其次林语堂先生原是用英文写作,而后也并未自行翻译过。所以这就会导致有些人以小说节奏不紧,叙事啰嗦等诸多问题为其诟病。但在我看来这也并不算是缺点,因为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思想的介绍也不乏很多精彩的片段,例如小说第五章:曼娘自然而然的长成了中国古典型的小姐,中国这种古典型的小姐,生而丽质动人,但却退而隐避:虽偶以情爱相假,但狡猾诡谲,吝于施赠;美则美矣,但远不可即,规避而不可捉摸;其深藏不露,出之以狡猾;其惊鸿一瞥,也出之以狡猾;其春情之魔力,因规避而愈强;深藏于香闺,自帘内而外窥,得见追求者而不为追求者所见;居内室而听得家人商谈,立在隔扇后而恣情窥看;与人在一处时,则屡次用眼偷瞟,对男人从不正面而视。其它字里行间的类似描写不胜枚举。






